全国政党党选中,行动党的党选无疑比土保党更引人关注,讨论热度也更高。据传,党内正酝酿“送神”行动,意图将全国主席林冠英“送下神台”。然而,这场送神行动无论成败,势必对行动党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宿命:内斗与利益纠葛
有一种说法认为,华人政党似乎逃不过内斗的宿命。从马华到人联党,党内纷争一度激烈到“你死我活”。尤其是人联党,几乎因党争而面临被吊销注册的危机,幸亏当时有阿德南沙登力挽狂澜,将人联党从内政部的“鬼门关”中救出,才有了后来砂拉越选举赢下13席、重夺副首长宝座的辉煌局面。
事实上,凡有利益的地方必有冲突。正如海洋中的鲜血会引来鲨鱼,政治领域中,巨大的利益也会让一些人不择手段、争权夺利。依斯迈沙比利前首相助理家中藏匿上亿现金的事件,便揭示了政治利益的惊人规模,让普通百姓难以想象。
政治潜规则:权力与贪婪的共生
为何政治人物能如此猖狂,甚至视法律如无物?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潜规则早已根深蒂固。从政者起初或许有所挣扎,但最终往往适应并融入其中,逐渐在利益顶端站稳脚跟,甚至形成一批追随者,共同维护这套潜规则。
权力来自人民,选民通过手中一票决定候选人去留。然而,民主选举并非完美,资源充裕的候选人往往发动大规模宣传战,将精心塑造的形象深植选民心中。
这便是“造神”——将自己神化,把所有发展功劳都揽在身上,让群众对其顶礼膜拜。
政治人物:公仆还是“神明”?
许多人或许觉得行动党党选“送神”与自己无关,但不妨深思:为何本应是人民公仆的政治人物,会被神化到如此地步?他们的职责是服务选区、推动发展,这本是分内之事,何以基本责任却被吹捧成巨大贡献,甚至让选民心怀感恩?
其实,我只希望政治人物尽责做好本分,为选民谋福祉、争取发展拨款、改善民生、振兴经济。这些是他们的天职,值得肯定,但不必感恩。只有父母养育之恩、教师教诲之恩、救命之恩,才值得跪地感恩。
送神之后,能否打破“造神”循环?
当政治人物被无限吹捧,他们的自我认同也随之膨胀,渐渐目中无人,甚至认为自己理应享有特权,进而模糊了道德是非。如果行动党送神之后又再造神,那岂不是原地踏步?如果法律定罪了贪腐者,我们却急于拥护下一个偶像,难道不值得反思?
多年沉浮,如此政治,如此循环,我们真的活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