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企业文化研究者认为,在2022年政权更替后,许多人以为“改革2.0”终于启航,但两年过去,“改革”这两个字不仅没贴近人民,反而显得愈加遥不可及。

不少人心中有个疑问:政府说在改革,可是我的日子有比较好过吗?油米柴盐有没有便宜一点?开店做生意是不是更容易?孩子的未来看得更清楚了吗?

当我们细看过去几个月政府所推动的政策,会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现实:政府的确有动作,可是人民几乎无感。

问题出在哪里?答案是:沟通出了问题。

人民不在乎GDP有没有增长6%、财政赤字压到4.3%算不算成功,他们只关心一句话:“我现在的生活有变好吗?”

目前的政府架构是:经济部专注长远策略与结构改革,财政部则掌控国家收支、严控预算赤字。

从体制上说,这是一种进步。过去财政部就是“大总管”,谁掌权谁说了算:要不要补贴、要不要建路、拨款给谁。如今的财政部更像“管账专家”:算得清、花得慎、补贴不能乱给,援助金也不能为了赢选票而滥发。

与此同时,经济部成了“蓝图设计师”:绘发展图、谈投资、调产业结构。

必须承认,这届政府并非毫无作为,它处理了很多前朝政府回避的难题,包括:

  • 改革补贴机制,确保资源发放更精准;
  • 整合数据系统,杜绝资源流失;
  • 推动区域经济特区,缩小州属发展差距;
  • 拓展国际经贸合作,寻找新增长点。

但关键问题在于——政府不会“说故事”。

回顾纳吉时期(尤其2015–2018年),首相权力高度集中:身兼财政部长、掌控经济策划单位、发展拨款也由首相署负责,政策推动由上而下几乎一锤定音,虽然效率高,但监督薄弱,弊端丛生。

而如今的安华政府尝试权力分散,由经济部长拉菲兹掌管宏观政策设计,财政部长(安华本人)专注财政纪律与执行。这种“分工制衡”理论上更健康,但也带来了协调困难与沟通落差。

问题就在于,改革不能只是少数人的沙盘推演,而必须成为全民能参与、能理解的转型过程。政策不该只存在于部长的讲稿或专家的图表里,而要真正走入人民的生活。

当财政部高喊“守纪律”、经济部讲“转型”,人民只想知道:“这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只有当改革真正“看得见、听得懂、用得着”,它才可能扎根生长,走得更远。

上一则新闻中小企业不怕马中免签挑战 只怕政府不作为
下一侧新闻开口直问“有空缺吗?” 大马许多求职者让人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