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大耳窿的阿华:一段无法回头的路
“当过大耳窿的经历,对我人生最大的影响,就是要教导孩子、家人和朋友,无论如何都不要向大耳窿借贷!”阿华坦言,这份职业虽然没有让他感到后悔,但却让他深刻体会到借贷的危害。因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身边的人,千万不要走上这条路。
尽管如此,如果时光倒流,阿华依旧会选择这条不归路。出身破碎家庭的他,从小缺乏长辈的关爱与指导,再加上叛逆性格导致辍学,最终在没有学历的情况下,被迫走上大耳窿之路,一干就是十年。
年轻人,赚够了就收手吧
阿华坦诚,大耳窿行业门槛低,不需要学历,正因如此,吸引了不少和他经历相似的年轻人入行。然而,经历十年的风风雨雨后,他劝告那些后来者:“赚够了就趁早抽身,回归正途。”
在阿华看来,大耳窿行业最大的变化在于“人性”的扭曲。一些人因长期沉浸在暴力和威胁中,性格变得暴躁甚至残忍。他坦言,这条路并非长久之计,终究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大耳窿:罪恶与救赎之间的灰色地带
在外界看来,大耳窿是破坏无数家庭的祸首。然而,阿华却表示,放贷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帮人渡过难关。“我们是正规的大公司,有自己的规矩和放贷程序。”阿华解释说,公司在放贷前会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和信用审核,包括查看银行账单、公司注册和信用记录(CTOS),整个过程通常耗时一至两周。
对于高额贷款,阿华表示需要资产抵押,例如房产、店铺或私人资产,不同公司有不同标准。此外,利息并非外界传言的“九出十三归”,而是根据风险评估分为5%、7%、10%及15%,且有天账、期账及月账之分。
大耳窿转型:从非法到“合法”的边缘
近年来,执法部门加强打击非法放贷,广告业也拒绝为大耳窿刊登布条招贴。一些大耳窿为规避风险,纷纷“转型”成立信贷公司,表面上打着合法旗号,实则运作方式与传统大耳窿并无二致,因而被调侃为“有牌大耳窿”。
信贷公司职员艾伦透露,政府规定合法信贷公司年利率不得超过12%至18%,但为了盈利,一些公司私下收取更高甚至翻倍的利息。虽然表面上合法信贷公司不会采取暴力手段催收,但遇到难以回收的债务时,仍会雇佣第三方“专人”处理。
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操作
艾伦在信贷行业从业近20年,坦言虽然合法公司受到法律约束,但一些打“擦边球”的操作依旧存在。特别是在面对难收的“烂账”时,公司往往会采取“技术性”手段外包追收。
如今,信贷公司更多地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或依赖老客户推荐,每笔成功贷款会支付3%至6%的介绍费。小额贷款快速批出,甚至当天到账。然而,即使是合法放贷,也无法杜绝个别案例衍生的社会问题。
沉沦与救赎:借贷悲剧的循环
艾伦见过太多因债务而家破人亡的故事。一名嗜赌男子因欠债无力偿还,曾试图自杀,家人在绝望中再次帮他偿还债务。“这些故事让人心痛,可是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执迷不悟,一再掉入借贷陷阱。”
借贷困境,社会警醒
非法放贷问题在马来西亚根深蒂固,虽经多年打击却依然屡禁不绝。警方反复呼吁公众不要向大耳窿借钱,但现实中,总有人因经济窘境或贪图便利而铤而走险。
南利尤索夫警官呼吁社会提高警惕,面对财务困难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求助,而非掉入大耳窿的陷阱。他强调,只有改变观念和增强法治意识,才能真正杜绝非法放贷对社会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