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晋亚答街汇聚了众多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其中,源成茶室是一家享誉已久的面食老店。店外蓝色招牌上的“1925”字样,标志着今年正好迎来100周年,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清晨炉火升腾,滚水翻滚,店内便迎来一批批食客,品尝一碗传承多代的丘家大埔面。顾客之中,有本地人,也有专程慕名而来的旅客。

古晋——一座面食之城

古晋素有“面食之城”之称,哥罗面是马来西亚美食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几乎每家食肆都能找到它的踪影。近年来,来自诗巫的干盘面也逐渐在古晋流行。虽然没有具体数据统计,但古晋人以面食作为早餐的习惯可见一斑。

大埔面——哥罗面的前身?

“哥罗面”一词源自“干捞面”的粤语发音,约在2000年后逐渐普及。然而,比哥罗面更早出现的大埔面,极可能是它的前身。

作为一名资深爱好面食的人,早年我特意采访并调查古晋的面食历史。长辈们的口述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初,大埔人已经在亚答街卖面。1910年代,一位大埔妇女“黄陶嫂”(本姓蓝,丈夫黄应陶)便在此摆摊售卖大埔面。1950年代,黄陶嫂一家移民他乡,留下的味道却成为古晋面食文化的一部分。

丘家大埔面同样历史悠久。在大埔同乡会的老刊物中,我发现丘绍业先生自1925年便开始卖面。当年,年仅16岁的丘绍业从广东大埔百侯镇南下,途经新加坡、柔佛,最终落脚古晋,在大井巷44号定居。最初,他在中药店工作,不久后决定创业,扛起扁担沿街叫卖家乡的面食,并用竹片敲击吸引顾客。

攒够积蓄后,他在大井巷口一间海南人经营的咖啡店租下档口,专营大埔面,并引入大埔特有的老鼠粄,成为古晋最早售卖老鼠粄的面店。1930年,他接妻儿来古晋,一家人共同经营面档,自此,大埔面在南洋落地生根。

大埔面与腌面的传承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东部,与福建接壤,被誉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2016年,我趁在梅州进行田野调查之际,特意前往大埔县品尝原乡的大埔面。在当地,这道面食被称为“腌面”,是典型的客家语命名方式。

腌面是大埔人的早餐,就如同哥罗面之于古晋人。当时已近中午,大部分面店已歇业,我找到一家名为“客满多美食”的店铺,点了一碗腌面和老鼠粄,并趁店家备餐时进行交流。

腌面采用竹升面制作,早年以鸭蛋和面,如今多改用鸡蛋,并加入少量碱水。和好的面团以长竹竿反复压制,最后切条成面。烫煮后的面条拌入爆香葱油、酱油、鱼露、白醋等,再撒上肉燥、青葱、青菜及猪油渣,最后洒上胡椒提味。由于调味料中含有鱼露、白醋等腌渍酱料,因此得名“腌面”。

腌面的口感与丘家大埔面极为相似,说明这道面食自大埔传承至古晋后,丘家依然遵循传统制作方式,完整保留了原有风味。时间虽改变了许多事物,却未能夺去丘家大埔面的味道。

作为古晋最早的面店之一,丘家大埔面不仅是街坊邻里的共同记忆,更承载着丘绍业先生南来奋斗的故事。这一碗百年传承的风味,仍在亚答街的晨曦中,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食客。

上一则新闻携狗上极乐寺被赶 我的哈士奇温顺无害
下一侧新闻被“供应谣言”吓到了 美里民众排队添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