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诗华日报》报道砂拉越森林企业机构近日发表声明表示,经过全面的栖息地调查与持续监测,估算该州目前约有2万5000只鳄鱼,分布在全州总长4500公里的河流系统与40个流域内。换算下来,每公里河流平均栖息超过5只鳄鱼,密度相当惊人。

这种高密度分布也导致人与鳄鱼之间的冲突日益频繁。

Advertisement


鳄鱼攻击事件频传 多人死伤

根据森林机构发布的数据与媒体报道,2020年至2023年间,官方共接获108起与鳄鱼近距离接触的投诉,其中5起为攻击事件,造成4人死亡。

2025年更被认为是近年来鳄鱼攻击最为致命的一年。年初,马都达罗县布律岛发生渔民被袭事件;3月,一名男子在实文然河岸采蛤蜊时不幸遭鳄鱼袭击身亡;6月27日,一名男子在马当钓鱼时被鳄鱼拖入河中,数日后才在多处河岸发现其遗体残骸;仅隔11天后,林梦甘榜潘丹又发生男子遭袭致死事件。

不过,也有幸存案例——7月12日,一名男子在马鲁帝罗干特巴布伊河段被拖入水中,他以手指猛戳鳄鱼眼睛才得以脱险。


保护措施成效显著 鳄鱼数量大幅回升

当前鳄鱼数量激增,部分源自于过去数十年实施的保护政策。1980年代,砂拉越鳄鱼因栖息地被侵占与过度捕猎而数量锐减,面临局部灭绝风险。

1998年,鳄鱼被纳入《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随后也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最初它们被列入CITES附录I,全面禁止商业性捕猎,使得数量逐步恢复,至2014年已回升至1万3500只。

到了2016年,鳄鱼等级调降至CITES附录II,在特定高风险区域如鲁巴河、三马拉汉河,允许持证猎捕与商业用途,前提是受到严格控制。


捕猎争议与族群文化信仰

尽管过度捕猎常被视为鳄鱼数量锐减的主因,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许多砂拉越原住民族群——如伊班族、马兰瑙族及沿河、沿海马来社群——长久以来对鳄鱼抱持敬畏态度,普遍相信杀死鳄鱼会带来恶报,甚至祸及后代。

此外,成年野生鳄鱼皮肤粗糙,缺乏商业价值,因此真正因商业利益而猎捕者并不多。


栖息地干扰或为主要因素

相比之下,1980年代鳄鱼数量剧减,更可能与栖息地丧失有关。彼时砂拉越交通尚未普及,道路系统不足,内陆地区主要依赖河流运输。驳船、快艇、货船频繁通行带来水波干扰,不仅破坏鳄鱼筑巢环境,也影响其繁殖行为,可能是种群锐减的关键原因之一。

上一则新闻砂政府发钱啦 4.2万大学生获援助金
下一侧新闻前男友埋伏停车场 女子遭拖楼梯间割喉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