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名男子到五金店购买水泥,却被店员要求出示身份证(IC),让他颇感错愕。他疑惑地反问:“买不到100令吉的东西也要登记?”店员解释:“e-Invoice(电子发票)的规定,是依据商品种类决定是否开票,金额无关紧要。就算只买一块砖,也一样要提供资料。”
这件事揭示了一个现实:原本以为电子发票制度主要针对企业与供应链,结果连乡区的普通消费者也无法置身事外。尽管政府多次强调基本民生用品维持零税率,不会影响基层民众,但现实情况显然没那么单纯。
从税制升级到日常干扰
自2024年起,政府分阶段推行电子发票制度,首波从年营业额超过1亿令吉的大型企业开始,预计在2025至2026年扩大至中小微型业者。这项“无纸发票”的政策,虽然初衷是提升税务透明度、打击偷税行为,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对消费者和小商家造成了不小困扰。
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消费者在购买某些商品时必须出示身份证。特别是建材、机械配件等被列为“强制开票”的商品,即便只花几令吉,也无法免除登记程序。城市的大型连锁五金行如此,乡村小店也逐渐被迫安装系统、配合执行。
商家懵懂、顾客困惑
问题在于,不少店家也搞不清楚细节,只能被动执行。面对顾客的质疑,只能尴尬回应:“是政府规定的。”究竟哪些商品必须强制开票?顾客资料是否安全?这些问题无人能清楚回答,店员不知道,消费者更摸不着头脑。
相比商家至少还能接受到系统培训与配合指导,一般消费者几乎完全被排除在政策沟通之外。对他们而言,电子发票不但令人困惑,更显得遥不可及,仿佛成了一个只属于“别人”的税制变革。
政策缺口加剧不信任
“买几片砖也要给IC,是不是太夸张?”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原本为了打击逃税、鼓励数码化的好政策,结果却因为缺乏配套教育与清晰指引,被基层群众视为多此一举,甚至激起对政府的不信任。
城市里,电子发票可能象征效率与合规;但在乡区,它可能只是令人头痛的“官样文章”。尤其是对仰赖现金交易的小生意人而言,突如其来的新系统,不仅有技术门槛,更有学习成本。扫码失败、系统卡顿、顾客催促——受影响最大的不是大企业,而是每天靠几十令吉收入维生的村头老木匠或五金店老板。
改革不能脱离群众
政策再完美,若未被理解,也难以落实。当前,对电子发票真正理解透彻的,只有税务员、会计人员和受过系统培训的企业经营者。一般民众则处于“配合却不知所为何事”的尴尬状态。这种知识鸿沟,让制度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制度改革本不该只是系统对系统的对接,它应是全民参与的过程。从设计、沟通、培训到教育,每个环节都应设法传达到最基层的使用者手中。只有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政策才可能真正发挥成效。
谁来解答我们的疑问?
如今的现实是:连修鸡窝买几包水泥,也要提供身份证。我们不是拒绝配合,而是不知道如何配合;我们不是反对制度,而是搞不懂制度。
所以问题来了——
- 我们究竟买哪些商品时必须出示IC?
- 这些被收集的资讯,是否受到妥善保护?
- 我们应该在哪里才能获得可信、清晰的制度说明?
- 在缺乏透明宣导下,是否更容易被有心人士滥用?
- 最重要的是,出了问题,谁负责解释?谁来承担?
电子发票的数码转型,终究不能只靠系统上线,更需要扎实的民众教育与社会沟通。否则,改革的好意就只剩下群众的满腹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