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婆罗洲西北角,砂拉越这片土地经历了百年巨变,从原始森林中的部落社会,蜕变为今日多元共融、绿色转型的现代区域典范,书写出一段独特的历史篇章。
早在公元10世纪以前,伊班族、比达友族、马兰诺族、奥郎乌鲁族等原住民已在砂拉越的山林与河川之间定居,发展出以长屋为中心的聚落生活。他们依靠刀耕火种、狩猎采集维生,信奉泛灵信仰,部落之间亦常有联盟或冲突。尽管当时未受任何帝国直接统治,但已与中国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有初步的贸易往来,主要输出珍贵的森林资源。
15至17世纪,砂拉越尚未以今日之名存在,却已卷入东南亚复杂的政治与贸易网络中,主要受到文莱苏丹国(Brunei)及其它区域势力影响。香料、林产贸易频繁进行,吸引各地商人前来落脚。
1841年,英国探险家詹姆斯·布鲁克获得文莱苏丹授予的统治权,成立了“砂拉越王国”,自任“白人拉者”,奠定布鲁克王朝的统治基础。布鲁克王朝(1841–1941)推行法治、打击海盗、废除奴隶制度,并引进华人、爪哇人等劳工和移民,使砂拉越从单一部族社会迈入多元族群结构。
二战期间(1941–1945),砂拉越遭日本占领,经济崩溃,民众生活困苦。战后,布鲁克家族因资源枯竭与政治压力,决定将砂拉越割让给英国,于1946年正式成为英属殖民地。这一变局催生当地人民对自治、自决与身份认同的深层思考。
1946至1963年,砂拉越在英殖民统治下逐步引入现代化行政管理与教育制度,古晋、诗巫、美里等城市人口多元,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1963年,砂拉越与马来亚、沙巴及新加坡联合组成马来西亚联邦,并签署《马来西亚协议》(MA63),保障其在宗教、移民、土地等事务上的高度自治。然而,在享受国家建设红利的同时,也面临联邦体制下资源分配不均、文化边缘化等新挑战。
进入1970年代后,砂拉越以木材、石油与天然气为经济支柱,迈向现代化发展。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氢能、再生能源、数码科技与数据经济,试图摆脱资源依赖,打造绿色未来。同时,砂拉越仍保有其“多元共融”的社会特色,伊斯兰清真寺、基督教堂、佛寺、华人庙宇比邻而立,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丰收节、开斋节、中秋节与圣诞节,以“砂拉越优先”为身份标签,引以为傲。
从部落自治、殖民洗礼、战火压迫,到今日积极争取更大自主权,砂拉越不只是婆罗洲的绿色瑰宝,更是见证一个地区如何穿越历史洪流、塑造未来愿景的缩影。
从10世纪的原住民族群社会,到21世纪数码与绿色转型的先行者,砂拉越已历经:
✅ 异族政权影响与香料贸易兴起
✅ 布鲁克王朝的百年统治
✅ 日本占领与殖民地治理
✅ 加入马来西亚联邦的政治重组
今天的砂拉越,正朝着更大自治、可持续经济与数码未来迈进,持续定义自己的独特区域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