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近代史中,街头运动始终与政权更迭紧密相连。自1998年“烈火莫熄”揭开序幕,街头成为反对党的主要阵地。从那时起直至2018年希盟执政,一波接一波的群众动员,最终瓦解了执政超过60年的国阵霸权。
然而,希盟上台后,却逐渐偏离了改革初心。还政于民、体制改革等口号纷纷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困局、税负加重、补贴削减,乃至司法独立受质疑。近期围绕司法委任的争议,便是其中一例。律师公会在7月14日发起“公正之行”,提出包括填补司法空缺、公开会议记录等四项诉求,获得净选盟(BERSIH)与反贪组织(C4)等支持。
值得玩味的是,净选盟曾是协助希盟上台的民间先锋。如今必须重返街头,反映出改革阵营内部已出现根本裂痕。
与此同时,伊斯兰党宣布将在7月26日举行“推翻安华”大集会。作为马来西亚国会最大党的伊党,拥有遍布全国的基层网络与宗教资源,动员能力不可小觑。许多非巫裔选民或许未曾投票支持该党,但它依然凭借庞大组织基础坐稳关键地位。
回望历史,希盟当年正是靠类似的街头行动撼动体制。以BERSIH 3.0为例,十万人走上街头要求公平选举。而当时国阵虽有弊端,国债与物价远不如今日沉重。如今,补贴取消、消费税层出不穷、中小企业与平民百姓纷纷叫苦,社会气氛已然不同。
在这种背景下,伊党的726集会具备非凡象征意义。无论成效如何,它都将成为释放民怨的起点,并可能酝酿出更大的政治浪潮。
尤为重要的是,这股不满已不再局限于单一族群。从巫裔小贩、华裔商家,到青年与退休工人,跨族群的不满情绪正在蔓延。所谓“马来人海啸”已现端倪,若要演变为更全面的“全民海啸”,仍需看非巫裔群体——尤其是华社——是否选择站出来。
当年希盟依靠街头崛起;今天,街头正在反噬希盟。这不仅是权力循环的必然,也是政治伦理的提醒:当执政者忘记初衷,街头自然成为人民唯一的出口。
7月14日律师公会的“公正之行”,7月26日伊党的“倒安华集会”,虽出发点不同,但本质上都指向同一现实——人民已不再耐心等待。制度改革与社会愤怒,一边是专业阶层,一边是草根群众,但最终目的无二:为马来西亚寻找一个更公正、更宜居的未来。
街头,既是权力的阶梯,也是权力的坟墓。选择如何对待民意,将决定政权能否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