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名高中女学霸因成绩下滑感到焦虑,其母亲未经医生诊断,自行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聪明药”让女儿服用,结果不仅未能改善成绩,反而令女儿出现药物依赖症状,最终求助戒断治疗。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这名女学生就读于北方某省一所市级重点中学,高一、高二阶段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前五名,但升入高三后名次下滑至十名开外。为了让女儿“恢复状态”,母亲听说市面上有能提升学习效率的药物,便擅自购买所谓“聪明药”,而非经正规医院开处方。
服药后,女学生初期自觉精神集中、学习状态提升,还主动加大服用剂量。但考试结束后,她开始出现失眠、脱发、心悸等副作用,停药后则出现剧烈戒断反应,包括头痛、恶心、精神恍惚。最终,在家人陪同下前往北京高新医院药物成瘾科接受治疗。
所谓“聪明药”,实际上是指中枢神经兴奋类药物,如哌甲酯(商品名“专注达”)、右苯丙胺(“阿德拉”)及莫达非尼,主要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其作用机制是提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改善专注力和学习状态。
医生徐杰表示,自2017年起,他已陆续接诊不少“聪明药”滥用患者,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这些药物本属于中国严格管控的一类精神药品,必须凭医生处方使用。
北京安定医院医师何凡提醒,非ADHD患者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幻觉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形成成瘾和心理依赖,对神经系统造成长期损伤。
根据《2024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精神药品及类毒品物质滥用问题正不断加剧,青少年尤为高风险群体。报告指出,哌甲酯的药物成分与冰毒类似,长期使用可能对大脑产生不可逆伤害。
与此同时,市场上还存在大量非法渠道流通的“聪明药”。不少人通过网络或二手平台购买后转售牟利。《中国新闻周刊》调查发现,有人甚至利用虚拟货币非法购买,并涉及走私行为。例如一名工程师崔某,为提升工作效率,在明知属管制药品情况下购买利他林与阿德拉,最终被查处。
按照规定,哌甲酯等药物属于一类精神药品,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医生开具处方,且每次用药量有限:首处通常只开两周药量,后续最多不超过一个月,并需严格备案。
随着学习压力加剧,中国家长主动带子女就诊开药的情况日益增多。有医生坦言,一些家长甚至提前熟记ADHD症状描述,意图误导诊断结果。一些医疗机构因筛查标准不严,也成为药物流入市场的渠道。
深圳康宁医院医师杨梅提醒,ADHD诊断应依赖专业行为观察与问诊,而非单凭成绩好坏下判断。她强调,医生必须坚守职业操守,避免因社会压力放宽处方标准,助长滥用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