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大学双溪龙校区近期举办“性别平等周”期间,因免费派发避孕套引发外界争议。部分团体在网络上发起联署,试图借助舆论压力促使校方介入并终止活动。
然而,事件曝光后,社会舆论也出现另一种声音:既然校方允许举办,内容又关乎性别议题与自我保护,且并未违法,为何外部人士需要如此强烈反应?反对者大可以选择不参与,无需发动大规模施压。这类情况恰好映射出马来西亚校园内公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社会多元,族群、宗教与文化背景各异,公民议题往往天然带有敏感属性。不同群体对同一议题可能有预设立场甚至偏见,加上整体公民素养仍待提升,导致许多本该在学校讨论的议题,反而成为禁区。长期以来,学校多以道德教育代替公民教育,也正因如此。
此次优大的案例正是缩影:一项由学生社团自发组织、且符合法规的活动,仅因触动了某些人的道德底线,便被抬高到“宣扬性解放”的高度,甚至以维护传统为由,发动联署向校方施压。
本质上,联署属于公民权利。然而,从这起事件观察,相关团体显然并非以讨论或对话为目的,而是单纯借由群众力量逼迫校方表态。这种做法不但难以解决分歧,反而可能使得公民讨论空间进一步收缩,令学校在未来面对类似议题时更加谨慎甚至完全回避。
私立学校如拉曼大学及独中等,长期依赖社会捐助与招生维持运作,自然更容易受到舆论与家长意见影响。为了避免争议,许多学校干脆主动规避敏感议题,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在校园中系统性接触公民议题的机会。这对年轻一代的社会参与意识与思辨能力无疑是一大损失。
要让公民教育真正扎根,靠的不是施压或禁止,而是建立起理性、开放的讨论氛围。社会各界若关心公民社会发展,应当以平等对话取代单方面的价值强加。哪怕彼此立场不同,也应尊重彼此的表达空间,而非以群众动员逼迫对方妥协。因为压制并不等于解决,反而可能加剧裂痕,甚至毁掉原本就不多的公共讨论平台。这一点,是所有重视知识与理性的社会成员都该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