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砂拉越美里外海,静静躺在海床上的灰色水泥巨球正悄然改变着海洋生态。这些布满孔洞的混凝土结构,外表逐渐覆盖上浅粉、亮黄与翠绿色的珊瑚,热带鱼群穿梭其中。这就是被称为礁球(Reef Balls)的人工设施,承载着砂拉越海洋生态修复的希望。

砂拉越的潜水秘境

提起马来西亚的珊瑚礁,很多人首先想到沙巴。然而,砂拉越沿着南中国海拥有约750公里的海岸线,虽然珊瑚面积不如沙巴广阔,却也蕴藏着不容忽视的海底瑰宝。以美里-西布地珊瑚礁国家公园为例,这里有超过30个潜水点,枝状珊瑚、圆丘状珊瑚和艳丽海扇交织,形成丰富立体的珊瑚景观。

这里不仅吸引潜水爱好者,更是海龟、裸鳃类、巨蚌等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不过,这片海底世界也面临着多重威胁。

泥沙、白化、过度捕捞带来的隐忧

砂拉越沿海河流众多,带来的泥沙让海水经常混浊。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引发珊瑚白化的风险。过去,非法底拖网作业和过度捕捞导致不少珊瑚礁退化。一位潜水教练直言:“珊瑚看似坚硬,其实非常脆弱。”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砂拉越近年来采用了一种科技与生态结合的新方法——布放人工礁球。

礁球:珊瑚的海底新家园

礁球的外形看似简单,实则经过精心设计。通常采用混凝土材料制成,呈球状或穹顶状,表面布满大小不一的孔洞。这些孔洞既能让海流顺畅通过,减少淤积,也成为小型鱼类与无脊椎动物的天然庇护所。同时,礁球表面的粗糙结构正是珊瑚幼体理想的附着地点。

在砂拉越,美里海域是礁球布放最密集的区域。近年来,渔业局已在美里-西布地国家公园及周边海域投放了数百个礁球,布放深度大多介于12至30米之间,既方便潜水,也利于珊瑚生长。

据当地观察,礁球投放后短短半年,便能吸引鱼群聚集。一年左右,礁球表面已有彩色珊瑚覆盖。研究指出,礁球区域的鱼类多样性比裸露海底高出三到五倍。

不仅修复生态:三重效益显现

礁球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生态修复,它还为经济与环保带来积极作用:

渔业资源养护
礁球成为鱼类的“育婴室”,小鱼在孔洞中成长,吸引如石斑、马鲛鱼等掠食性鱼类,帮助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渔民生计。

生态旅游亮点
人工礁群吸引越来越多潜水游客前往探索,寻找海马、裸鳃类与珊瑚虾。礁球区的鱼群密集度甚至比天然礁更高,拍摄效果极佳。

蓝碳潜力
砂拉越正在研究礁球与珊瑚礁在碳汇(蓝碳)市场中的作用。虽然单一珊瑚储碳量有限,但健康的珊瑚礁对维持整个海洋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为未来碳交易市场打下基础。

仍需面对的挑战

尽管人工礁球带来了明显成效,但河流泥沙依然是珊瑚生长的一大挑战。气候变暖导致珊瑚白化风险增加,部分区域仍有非法捕捞,甚至可能破坏礁球结构。

环保人士强调:“礁球投放后,必须持续监测。如果放置后不管,最终可能只是一堆海底废墟。”

展望2030蓝图

砂拉越政府已将礁球布放纳入《砂拉越2030可持续发展蓝图》。未来,从美里到民都鲁,都可能看到更多礁球计划推行,同时结合生态监测、潜水旅游乃至蓝碳市场发展。

当你潜入美里外海时,也许会与这些人工礁球不期而遇。长满新生珊瑚的灰色球体静静诉说着:修复与希望,可以从一颗礁球开始。

小知识

  • 礁球孔洞:不同尺寸孔洞为各类鱼群提供藏身空间,防止被掠食。
  • 砂拉越最大珊瑚公园:美里-西布地珊瑚礁国家公园,面积达到1,721平方公里。
  • 珊瑚着床速度:砂拉越研究显示,礁球布放12个月后,珊瑚覆盖率可达20%至25%。

有兴趣了解砂拉越的海底奇迹?不妨考虑下一次潜水旅行,亲自见证这片“海底城堡”。

上一则新闻工作一年多来表现良好 女子却因“体味”被开除
下一侧新闻警惕恶劣天气 全国多区将现强风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