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司法体系正处于权力真空的临界边缘,而这场危机并非一夕之间爆发,而是随着首席大法官东姑麦蒙与上诉庭主席阿邦依斯干达于七月初相继退休,空缺却迟迟未获填补而逐渐发酵。未来数月,其他多位资深法官也将届龄卸任,整个司法最高层面临系统性的人事断层,却看不到清晰的接班部署。在这片混沌之中,安华政府选择沉默,选择拖延,也选择了迎面撞上民意与制度信任的冰山。
司法权本应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但如今它却成为了一个悬置在权力棋盘上的未解难题。这不只是程序性延误,更是一次关于制度透明度、公信力与执政诚信的危机。律师公会已决定在7月14日发起“公正之行”,要求政府立即填补法官空缺、公开司法任命委员会的会议纪录,并成立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是否有干预司法任命的行为。而要求的背后,是对一个改革政府不断拖延所产生的深重失望。
过去两年里,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虽在维稳上表现谨慎,却也日益陷入“只稳不进”的窘境。如今司法风暴将其逼至墙角,连执政联盟内部也再难保持缄默。行动党的沉默不再安全,马华率先高声疾呼,而安华所在的公正党更有9位国会议员以拉菲兹为首,率先发难。他们要求成立皇委会、举办全国巡回论坛并展开跨党联署,种种举动不仅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也显示连执政联盟内部都对现状难以接受。
更引人注目的是拉菲兹本人的回归姿态。在党选失利、卸任经济部长之后,他以国会议员身份高调介入这场危机,不仅重燃改革派光环,也对安华构成了实质性政治压力。他不再只是党内的技术官僚,而开始转身成为一个可能的“体制挑战者”,把司法问责变成检验领袖真伪的坐标。
但所有焦点终究仍回到一个人身上——安华。他在公开场合批评有人企图游说延任东姑麦蒙,强调政府不会受政治力量左右,但讽刺的是,当司法最高职位陷入瘫痪、任命程序停滞不前、透明度几近零落时,这难道不是一种更隐秘、更危险的“干预”?而非果断任命接替人选、维护制度稳定,政府却以“缄默”为盾、以“拖延”为策,这是否正在削弱司法体系赖以生存的独立性,也动摇了人们对所谓改革的最后一点信任?
联邦宪法第122B条清楚规定,大法官须由国家元首在首相建议下并征询马来统治者会议的意见后任命。而2009年设立的司法任命委员会(JAC)也原本设想以制度保障去政治化的遴选机制。但如今,随着首席大法官与上诉庭主席职位双双悬空,该委员会原有的9名成员已减为7人,其中多数是由首相提名,这样的结构失衡更加深了外界对政治干预司法的疑虑。
这场人事僵局,表面是官位未补,实则是一场攸关宪政秩序与权力分际的拉锯。如果安华继续沉默,既不释疑、亦不作为,将使这场危机继续发酵,最终反噬他的政治资本。他曾承诺要打造一个更公正、更清明的制度,如今却在最关键的制度面前迟疑退缩。司法制度的信任,一旦流失,将难以重建;改革者的光环,一旦破裂,将难再凝聚人心。
马来西亚的司法结构正在震荡,人民的耐性正在削弱。这是一次关乎国家制度的考验,更是安华个人声誉与政治命运的十字路口。他可以选择以果敢与透明终结疑云,也可以继续观望与拖延,任由信任断裂。如果改革者无法为司法带来改革,那么“改革”二字,也将彻底失去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