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Threads平台发起的一项“谁最适合再度执政”的投票,意外将已服刑的前首相纳吉推至高位,令不少人讶异。虽然这类网络投票难以代表全国主流民意,但它传达出的讯号值得深思:为何部分民众愿意对一位曾经因贪腐入狱的领袖“再给一次机会”?

这种“回锅也不错”的情绪,或许并非出于对政策的认同,而是对现实的无力感所作出的回应。从2024年7月起,马来西亚正式进入SST扩征时代,紧接而来的电子发票政策亦在执行层面引发混乱,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此类政策带来的经济压力,可能正是促成这波“怀念旧时代”心态的根源。

对许多B40群体与乡区选民而言,尽管纳吉时代留下了1MDB丑闻、货币贬值与GST的不满,但在记忆中,那也是一个“日子还能过得去”的阶段。2011至2015年间,国家经济增长稳定,加上BR1M等无条件现金援助,让不少人切身感受到“国家有照顾人民”。在马来西亚经济报告中亦提及,BR1M有助于直接刺激内需,尤其对低收入家庭而言,那是真正能解燃眉之急的资源。

这种政策带来的“即时效益”造就了鲜明的心理感受——即使制度有问题,但“生活可以继续”。当今社会物价高涨、制度改革难产,部分人于是将目光投向那个“至少油价稳定、每年领钱”的年代。

纳吉之所以能从“前首相”转变为“Bossku”,离不开其公关团队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再塑。他骑摩哆、吃零食、亲民自拍的形象迅速传播,使人们淡忘了1MDB的沉重指控。尤其是在TikTok与脸书平台上,通过轻松幽默的内容包装,他变得“接地气”“有趣”,甚至吸引了一批对政治历史相对陌生的年轻群体。对于这一代选民来说,Bossku是一位在手机上互动过的“熟人”,而1MDB不过是遥远又复杂的词语。

“他是贪了点,但我们那时没这么难过。”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反映出社群内容消费如何模糊了事实与形象之间的界限。在娱乐至上的平台机制下,复杂的政策辩论往往输给一张轻松搞笑的照片,严肃的历史被轻易冲淡。

然而,我们真的可以这么快就遗忘吗?在纳吉主政时期,煽动法令频繁使用,言论自由受限,媒体空间遭压缩,净选盟集会被镇压,非政府组织、记者与艺术创作者面临法律威胁。那不仅仅是人权的倒退,更动摇了国家法治的根基。

至于1MDB,它并非单一贪腐事件,而是牵连国家财政、破坏公信、重塑外交格局的深远危机。多年过去,我们依旧在为当年的烂摊子埋单。例如上个月联邦法院才裁定,大众银行需为“养牛案”中泄露账户资料赔偿9000万令吉。这说明,纳吉任期所留下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回顾这些历史,不只是出于批判,更是提醒:我们是否愿意再一次承受那样的代价?当我们因为对现任政府的不满而寻求替代选项时,是否就必须选择一盘“曾经出过问题的回锅肉”?

我们需要的是可期待的未来,而非美化过的过去。国家要前进,不能靠回头路。真正值得追求的,不是熟悉的错,而是新的希望。

上一则新闻活动派发安全套 不会让你决定发生性关系
下一侧新闻美国宣布新一波关税 大马8月1日起征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