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如果你一向坚持婚前不发生性行为的原则,但在一次活动中收到一个免费的避孕套,这会让你突然改变想法,决定与人发生关系吗?

最近,拉曼大学双溪龙校区的学生代表会举办了一场“性别平等周”,活动中派发避孕套的举动引起争议,甚至有团体在网上发起联署,要求校方叫停此类活动。

事实上,“性别平等周”的初衷是提升公众对性别议题的认识,推动性教育的公开讨论。活动所探讨的内容涵盖性病防治、性教育、月经贫穷等,希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身体界限、基本权利与现实处境,同时打破对性的羞耻感与恐惧。

在东方文化中,性常被视为禁忌话题,许多父母不愿与孩子谈论性知识,误以为长大后自然就会明白。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若孩子没有基本判断能力,一旦面对性骚扰或性侵,极有可能因恐惧、羞耻或威胁而不敢求助,最终独自承受深重伤害。

青少年怀孕也不再罕见,许多案例都源自对性行为与避孕的无知。有些年轻人在家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生产,继而引发遗弃甚至伤害婴儿的悲剧。

缺乏性知识不仅可能导致意外怀孕,也会增加感染性病的风险。卫生部副部长鲁卡尼斯曼指出,在2020至2024年之间,全国18至19岁的大专生中,已有1091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确诊病例,其中2024年就占了222宗。

尽管副部长未具体说明感染原因,但国内研究早已指出,大专生的性行为正逐渐提早发生。

博特拉大学社会科学与发展系讲师莫哈末慕扎希博士在2024年初,针对巴生谷、雪兰莪与布城一带的500名大专生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学生在完成大马教育文凭考试后,出于好奇在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

这些数据和案例清楚反映,我国的性教育仍有巨大改进空间。因此,拉曼大学学生主动关心公共议题的精神值得鼓励,而非因发放避孕套便否定整个活动的价值与用心。

我们应摒弃“讲性等于鼓吹性”的旧观念,真正从下一代的健康与安全出发,推动更全面、科学、同理的性教育。唯有正视现实,才能帮助年轻人建立更健康、更负责任的态度,远离风险,避免悲剧。

上一则新闻安华:南海争端不应特指中国
下一侧新闻“Bossku”再成热门首相人选:我们忘得太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