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30岁的林伟康(化名)自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中小企业工作一年,却在高压环境中日益感到迷失。为寻求稳定,他毅然转行,考取教师资格,如今已在独中任教五年。日子虽然谈不上富裕,却也平稳:每月净薪4000令吉;与父母同住,只需负担800令吉家用;早餐、晚餐在家解决,中午在学校食堂用餐。座驾是一辆第二国产车,还剩三年供期,每月还款560令吉。对林伟康而言,这样的生活简单而踏实。

然而,爱情让一切开始变得复杂。去年,他与大自己三岁的陈慧仪(化名)相识相恋。女友在一家中型企业任行政执行员,月薪约3300令吉,尚在偿还新购车辆的月供653令吉,并以每月500令吉租住在雪隆一隅。两人感情稳定,自然而然地憧憬起“成家立业”的蓝图,却也不得不直面现实账本上的残酷数字。

林伟康盘算:若要在两年内步入婚姻殿堂,并购置一间40万令吉的小型公寓,光是10%的首付就需约4万令吉,而日后每月1700令吉的房贷无疑会将他有限的现金流逼向极限。更别提婚礼、聘金、摄影、酒席等琐碎开销,粗略估算至少还需要额外5万令吉。算到这里,胸口原本温暖的“未来”忽然变成沉甸甸的石头。

仔细检视自身财务,林伟康目前每月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不过540令吉——远不足以支撑房贷与婚礼双重压力。朋友们的经验也证明:若不降低预期,五万令吉仅是结婚的基本门槛。至于女友,除去车贷与房租,手中余钱只剩一两百令吉,难以为即将到来的“大日子”贡献多少资金。

在权衡再三后,林伟康为自己梳理出一份阶段式的行动计划——

第一阶段(1~2年):筑底蓄力
两人约定缩减非必要开销:减少外食、娱乐与冲动购物,将每月多省下的两三百令吉转为储蓄。林伟康利用课后时间接补习班、辅导班,争取额外收入;陈慧仪则尝试承接线上文书与翻译兼职。一增一减之下,两人合计储蓄率稳步提升。

第二阶段(3~5年):厚积而后发
待补习与兼职收入成形,再辅以职场晋升与调薪,两人计划在收入与储蓄达到更安全的水位后,再讨论购房与婚礼细节。若届时仍难以负担房贷,他们愿意先以租房过渡,等经济基础更扎实时再行置业。

第三阶段(5年以后):稳健成长
当车贷结清、储蓄增加,两人会着手规划育儿基金与退休金,同时持续优化投资组合。若最终决定购房,也会在月供不超过家庭总收入三成的前提下进行,以免重蹈“屋奴”覆辙。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情感层面达成共识:婚礼不必奢华,只要家人祝福、仪式温馨即可;房子不是身份象征,而是遮风避雨的港湾;孩子是下一段旅程,而非立刻必须完成的里程碑。他们深知,真正的“成家”是两个人携手承担,而非任何一方独自背负。

林伟康常对自己说:“问题不在于我能不能成家,而在于我们是否看清要走的路,并愿意为之共同努力。”只要方向一致、步伐稳当,就算当下只有4000令吉月薪,这段旅程也终会抵达理想的彼岸。

上一则新闻误将油门当刹车 休旅车失控猛冲店铺玻璃
下一侧新闻别以为永久地契就安全 政府照样可以收回你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