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中国多地气温飙升至摄氏40度以上,不少人靠吃冰或喝冷饮来消暑。然而,清凉背后也藏着健康隐患——央视近日报道,上海一名女子吃冰淇淋时突发剧烈头痛,被医生诊断为“脑结冰”,引发网友热议。
根据报道,这名女子当时大口吃下冰淇淋,突然前额刺痛如针扎,持续几分钟后又感到胃部不适,被紧急送医。医生解释,这是因为冰冷食物瞬间刺激了口腔黏膜及蝶腭神经节,导致脑部血管快速收缩,引发名为“脑结冰”(Ice Cream Headache)的急性反应。
医生指出,“脑结冰”通常出现在额头正中或太阳穴附近,症状表现为短时间内剧烈刺痛,有些患者甚至伴随流泪、恶心、呕吐、肢体乏力,严重时可能引起短暂血压飙升或意识模糊。虽通常在几分钟内自行缓解,但极少数情况可持续半小时以上。
高温+冷饮=风险放大?
专家提醒,剧烈运动或户外工作后立即食用冷饮,因头部毛孔张开、血管扩张,会加剧冷热刺激对颅内血管的影响,更容易触发“脑结冰”或其他不适反应。建议冷饮应在休息后间隔至少两小时再食用。
这些吃法更安全
为减少冷饮带来的刺激,医生建议:
- 冷饮先含后吞:将冰淇淋或冰水在口中含约5秒,让温度稍回升,减少对神经与血管的冲击;
- 配料先吃,冰后吃:如果是奶茶或刨冰,先吃配料、后吃冰块;
- 避免空腹食用:空腹状态下,胃肠受到刺激更强烈,容易引发不适。较佳时间为中午12点至下午3点之间;
- 控制量与速度:冰镇饮料建议一次不超过150毫升,冰淇淋和冰棒每天最多一支。饮用时应小口慢喝,切忌一饮而尽;
- 高风险人群慎食:如有偏头痛病史、血压波动、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应避免过量食用冷饮。
高温黄色预警持续发布
中央气象台今日再发高温黄色预警,新疆南疆盆地与吐鲁番、山东半岛北部、苏皖北部等地气温预计突破摄氏40度,酷暑未减,市民在防暑同时也需警惕冷饮带来的“寒意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