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公共场所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行为,往往暗藏深层的情绪讯号,反映出个体对自身情绪觉察力的不足。

澳洲网站《geediting.com》的专栏作家法利·莱杰伍德(Farley Ledgerwood)近日从心理学角度撰文,列举7种常见于公共空间的举动,指出这些行为表面平常,实则可能揭示一个人的情绪盲区,显示其情绪智商较低。

  1. 滔滔不绝地谈论私人生活
    在陌生人面前频繁谈及情感经历或生活困扰,往往是出于对自我价值的缺乏认同。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认为,这类人希望藉由他人的共鸣获得内心安慰。
  2. 侵犯他人空间却不自觉
    例如排队时站得太近,不一定只是粗心,更可能是缺乏对他人界限的敏感。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指出,当一个人缺乏当下意识时,容易忽略身边人的情绪与反应。
  3. 交谈时总是抢话
    不断打断他人、主导对话,看似外向,其实往往是缺乏倾听能力的一种表现。正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说:“诚实地面对自己,是一种深刻的修炼。”
  4. 察觉不到非语言讯号
    忽略他人的表情或肢体语言,持续说出让人不适的话语,是情绪觉察力薄弱的迹象。研究显示,情商较高的人更擅长解读非语言线索,而忽略这些往往导致人际误会。
  5. 情绪来临就立即反应
    一遇到挫折或不满就脱口而出、发火或责备,是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的体现。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强调,自我控制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6. 强迫性的正能量
    过度阳光、不允许任何负面情绪的存在,其实是一种情绪压抑。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指出:“真正的启蒙,是有勇气面对内心的阴影。”
  7. 忽视自身身心需求
    习惯性地不设界限、不断压榨自己、不愿休息,可能是长期压抑情绪所致。马斯洛曾言:“人必须成为他本该成为的人。”若不重视自我照顾,也等于放弃了成长的契机。

法利最后提醒,每个人都可能有情绪上的盲点,在观察他人时,也应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倾向。他写道:“理解别人,也理解自己,是建立真正连结的起点。”

上一则新闻女友下厨被发现“猫腻” 汪峰疑5度当爸爸
下一侧新闻巨型眼镜王出现民宅 女子目睹后尖叫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