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马来西亚接连发生教师猝死事件,令人震惊与痛惜,也揭开了教育体系中一个被忽视的隐忧——教师群体正承受着沉重的身心压力。这些悲剧不仅反映个别健康问题,更揭示整个教育系统在压力管理、健康支持与工作环境方面的严重缺口。

教师这一职业,本身便承载着高密度的责任。除了日常教学,还需处理大量行政事务、学生行为管理,以及应对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多重期望。在教育政策不断改革、绩效导向日趋严苛的背景下,许多教师被迫超时工作——备课、批改作业、筹办课外活动成了日常,加班成了常态,私人时间被无形吞噬,工作与生活的界线逐渐消失。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不少教师陷入慢性疲劳、情绪紧绷,心理问题逐渐浮现,身体健康也亮起红灯。猝死的悲剧,很可能正是长期压力累积下的爆发。

更令人忧心的是,教育体系对教师健康的关注仍属薄弱环节。在追求学业成绩和教学成果的风潮下,教师的身心状况往往被边缘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健康支持系统,心理辅导、压力管理培训与定期健康检查几乎缺位。教师即使身心俱疲,也往往无处求助。在对比中,欧美多国已普遍推行弹性工时、定期心理评估及健康干预机制,有效减缓教育工作者的压力,这些经验值得马来西亚借鉴。

要扭转这一局面,需系统性改革与社会观念的同步转变。首先,教育部应制定并落实教师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强制性的年度体检、心理健康筛查,以及全天候可求助的心理辅导机制。其次,应重新分配教师的工作内容,精简繁琐的行政工作,让教师回归教学本质。此外,推广压力调节训练、情绪管理课程,帮助教师建立心理韧性也同样关键。社会层面也应反思对教师的角色认知,减少不合理期待,给予更多信任与支持。

教师的健康不只是个人问题,更直接关乎教育质量与国家未来。如果任由这种无形的“过劳危机”蔓延,不仅可能失去更多宝贵的教育工作者,也将危及下一代的成长与学习环境。马来西亚的教育系统必须正视并应对这场危机,为教师打造更合理、更人性化的工作生态,唯有如此,教育的根基才能真正稳固持久。

上一则新闻“鸽子停对了,钱却飞了” 诗巫男惨被骗走存款
下一侧新闻别再逼孩子“被喜欢” 悲剧是怎么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