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诈骗案件激增,中国银行(马来西亚)总行反洗钱主管谢晓奋呼吁民众务必提高警觉,切勿轻信来历不明的投资计划。她指出,国家银行及其他合法监管机构从不推广或背书任何投资项目,投资者应主动查核相关单位是否合法,以保障自身财产安全,避免沦为诈骗受害者。

冒用正规机构 名义行骗层出不穷

谢晓奋指出,诈骗集团常冒用知名金融机构、银行或投资平台的名义,以仿冒网站、虚假广告及社交媒体宣传,吸引民众参与所谓“高回酬、低风险”的投资,造成不少人损失惨重。

Advertisement

“要辨别投资是否合法,民众可使用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SC)提供的【投资检测器】(https://www.sc.com.my/investment-checker)查询公司或个人是否列在认可名单。此外,也应核查公司是否持有国家银行或证券会颁发的执照,不要单凭亲友推荐或社交媒体的宣传做决定。”

若投资对象被列入投资者警示名单(Investor Alert List),意味着该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运作,极有可能涉及欺诈,民众应立即中止接触并避免投资。

所有投资计划须注册并获发执照

谢晓奋重申,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是本地资本市场的主要监管机构,所有投资活动必须注册并获发合法执照,否则即属非法。

她鼓励民众一旦怀疑某项投资计划或接获可疑信息,应立刻向国家银行或证券会举报,共同打击非法集资与投资骗局。

诈骗无处不在 人人都是潜在目标

谢晓奋也指出,诈骗手法日益多样,涵盖电话诈骗(如冒充上司、警察、公务员)、爱情骗局(俗称“杀猪盘”)、网购陷阱、虚假投资机会、工作诱骗及快递包裹陷阱等。

“诈骗者往往利用人性弱点,包括贪婪、恐惧、求助心理或疏忽等,再结合冒充银行高层、执法人员等身份施压,让受害人短时间内失去判断能力。”

她补充,社交媒体泄露的信息也被诈骗集团利用,用以定制“精准骗局”,降低受害人警惕。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诈骗者就借发放援助金的名义广设圈套。

高仿APP与Deepfake技术成新威胁

现代诈骗技术手法也不断升级,谢晓奋指出,不法分子会开发与正规平台极为相似的手机APP或网站,吸引受害者注册并初期给予小额“盈利”,待受害人投入大额资金后便立即关闭平台、卷款潜逃。

“他们甚至利用Deepfake深伪技术,制作逼真的语音或公众人物视频来增加说服力,让人难以分辨真假,严重威胁公众安全与金融秩序。”

她举例,一名退休人士因误信社交平台上的黄金投资广告,下载诈骗集团提供的APP后投入逾10万令吉,初期不断显示盈利,但当他尝试提款时,对方便失联,连APP内容也一并消失。

遇诈骗务必即刻拨997

谢晓奋提醒,一旦怀疑自己成为金融诈骗受害者,应第一时间拨打银行热线与国家诈骗应对中心(NSRC)热线997,请求冻结银行账户以阻止资金外流。

“报案后也应持续与警方追踪案件调查进度,因为银行后续的冻结与追偿动作,往往需要警方的正式调查报告才能推进。”

她最后强调,金融诈骗无分年龄、学历或职业背景,唯有加强警觉、拒绝贪念、主动查核,才能真正守护自己的血汗钱。

上一则新闻砂拉越总理:无意“消灭马石油”
下一侧新闻睡得对比睡得多更重要 各年龄层最佳睡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