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成绩在上周出炉,全国平均积分4.49分,不仅较去年的4.60分有所提升,更创下自2013年以来最佳纪录。然而,在全国欢庆整体成绩进步的同时,东马地区学生缺考的问题,却引发了社会的深切关注。
沙巴方面,今年共有905名考生缺席SPM考试,虽然比去年的984人略有减少,降幅仅0.23%。沙巴教育局局长拿督莱欣赛丁指出,缺考者大多来自B40低收入群体。贫困家庭因经济压力,迫使许多学生提前辍学,投身社会以分担家计。尽管校方不断通过劝导、派发通知、解释考试安排等方式挽留学生返考,成效有限,贫困的枷锁仍牢牢困住了他们通往考场的脚步。
砂拉越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砂教育局局长奥玛马里透露,今年约有800名学生缺席SPM考试。多数学生早已下定决心放弃学业,主要原因是需要工作养家,仅少部分因健康问题被迫缺考。校方虽极力劝说,教师们更亲自到学生住处和工作场所游说,但在沉重的生计压力前,教育显得格外脆弱无力。当贫困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学业理想自然被现实击碎。
穷教育,还是饿肚子?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实发生在沙巴与砂拉越家庭中的困境。在城市中产家庭眼中,学生放弃SPM考试或许难以想象,但对生活在偏远乡村的孩子们来说,仅是上学的成本就已经难以承受。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研究会(HRMARS)在2023年底发布的一篇论文《Students Dropout in Rural Schools in Sarawak: Causes and Proposed Solutions》指出,在砂拉越部分地区,单是送孩子往返学校,一趟就可能耗费一桶燃油(约120令吉),因为学校与住家间隔着长达数小时的舟车路程。交通费、餐饮费,以及送学期间错失的劳动收入累积起来,对日薪制、靠一天工作换一天饭吃的家庭而言,是沉重且无法承担的负担。这些家庭并非不重视教育,只是等待知识改变命运的漫长过程,他们实在没有本钱去承担。
生存与教育,在贫困家庭眼中,早已不是可以自由选择的问题。孩子们不是不明白一纸文凭的重要性,只是眼下的温饱问题更迫切、更真实、更残酷。
东马地区的教育困境,交通和距离是直接原因之一。根据Malaysia Indicator数据,沙巴有9.7%的家庭、砂拉越有14.2%的家庭,住家与最近的学校距离超过9公里;而在吉隆坡和布城,大部分家庭则能在5公里内找到学校。这种地理上的隔阂,使得乡区学生即便有心也难以坚持完成学业。
基础设施的落后亦是关键障碍。在沙巴许多偏远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网络覆盖不足,学校建筑老旧,教学资源匮乏,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疫情期间,东马乡区学生爬树上网课、以滑索渡河上学的画面曾一度震惊全国,直观地揭示了公共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沙巴与砂拉越学生的缺考现象,提醒我们不能把问题简单归咎于家庭或个人“不重视教育”。现实是,当一纸文凭无法立刻兑现成粮食与薪水,生存的本能必然压倒教育的理想。政府若真要缩小城乡教育鸿沟,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必须正视这些结构性问题——改善交通网络、提供经济支援、升级学校设施、增加乡区教育投资,才可能扭转困局。
穷教育还是饿肚子?对许多沙巴与砂拉越的孩子而言,这根本不是选择题,而是他们无法逃脱的命运。真正的改变,不靠劝说,更需系统性的改革与坚决的社会保障。只有如此,这些被困在贫困链条里的年轻人,才能真正看到一条通向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