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州选战倒数计时,各政党持续深入选区、挨家挨户拜票,造势活动遍地开花,政治温度瞬间升至沸点。胜负走向仍难断言,因沙巴政治生态远比半岛复杂;这里不是单一的族群对决,而是家族网络、地方势力、候选人个人魅力、派系资源、地域格局等多层交错的博弈现场。若要理解2025沙巴州选,可以从四个关键面向掌握趋势:土著选民、投票率、区域版图、摇摆区。
(一)土著选民是选举主盘
沙巴73席中,有38席穆斯林土著占比超过60%,另17席为卡达山杜顺姆鲁族占多数。没有任何一个选区华人超过六成,真正具影响力的只有约8个华裔混合区,如甘拜园、里卡士、路阳、亚庇亚庇等。这些城市化选区传统倾向希盟,摇动幅度相对较小。
土著选票比华社更分散,投票多受候选人讨喜度、人脉网络、可兑现资源等因素影响。因此,谁能掌握土著基层触及,就握住选举底盘。华社虽难形成主力,但当土著票箱出现分裂,华人票就可能成为造王关键,尤其在18个影响力混合区中,谁拿下就有机会推进版图。
民兴党近来积极拉拢华社,试图在多角战吸走部分希盟票。然而他们需要稳住东海岸票仓,否则将重演2022大选沙东华人区失利情况。民兴党反联邦论述能否在城市层面发酵,最终仍取决土著票是否同步裂流,否则沙盟、国阵、和谐党与立新党可趁势凭土著票逆转局面。
土著投票行为亦受传统经济与社交习惯影响。内陆居民视大选为短期经济机会,候选人到访即摆摊交易。政治学者Bridget Welsh指出,卡达山与穆斯林土著常出现亲友同区对决,以分散对手支持,而选民普遍偏向「能接触、愿给资源」的候选人,这也解释为何基层仍对执政方抱持信任。换言之,华裔选票能否左右局势,要看土著票断裂程度是否足以改变主力盘势。
(二)投票率会决定年轻选民影响力大小
沙巴约有180万30岁以下选民,看似拥有关键影响力,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想象般巨大。其一,青年大量在外州工作,年底返乡投票成本高。其二,年轻选民结构本身多为土著,而华人占比区中青年反而较少。其三,青年投票非单一意识形态,也会被族群、区域与议题切割,不具整体一致性。
如果青年投票率偏低,中老年本地选民自然成为决定胜负的主力。即便华裔积极响应口号,但若土著地区未同步转向,选举结构难以根本翻盘。
(三)区域版图决定政党攻守
回顾2020州选与2022大选,可简要描绘地域势力分布:西海岸多属混合与城市区,长期倾向希盟;东海岸是民兴党深根区域;北海岸则受巴汉达家族影响;而沙盟与国阵在东北岸与内陆形成长期战线。本届选战中,沙盟与国阵在45席直接碰撞,民兴党以律师、医生、工程师等六成新面孔拓展攻势,甚至打入希盟较占优势的西海岸。北海岸方面更出现兄弟双线布局,一方操盘和谐党,一方掀动“黑潮运动”,试图成为未来造王者。
行动党则主打守盘策略,以叛将课题激发基层动员,核心任务是稳住华裔区与主要城市票源。
(四)摇摆区才是真刀真枪的搏杀点
2020年州选曾有17席多数票低于10%,2022年更扩大至24席。摇摆区集中在西海岸与内陆,部分位于东海岸,且普遍具以下特征:土著比例高,华裔选票影响有限,政党无一家能长期占优,票向常在一届之间直接翻转。
例如新都敏,2020年民兴党小胜国阵,2022年却被沙盟反超;加拉敏丁2020年由民兴党大幅领先,2022却换由沙盟取胜。这些席位没有固定主人,代表风向只需轻微变化就足以改写版图。
总结来看,沙巴选举虽然混沌,却能看见四条清晰线索:土著才是战场主轴;年轻选票需靠投票率来兑现力量;区域政党强弱不均、优势各有落点;摇摆区将决定最终版图流向。
没有任何一方能提前庆祝,也没有选区可以自认稳操胜券。这将是一场不可预测、极度动荡但极具决定性的选举。下一张选票,将把沙巴五年的未来重新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