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季候风期间的水灾,并不只取决于降雨量,土地开发、城市密度与排水系统能力等在地因素,同样决定洪灾是否会发生与扩大。
气象局副总监(行动)安本丁当接受马新社电视节目访问时指出,即便降雨量与往年相同,但若人口快速集中、地形改变、排水能力下降,结果可能完全不同,灾情甚至更严重。
他说,全球暖化让原有气候系统承受更大压力,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与强度都比过去明显提高。
他引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的数据说明,全球温度每上升1°C,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便会增加约7%,随之提升降雨概率和降雨量。
他也提醒,海水升温导致珊瑚白化,而极地冰层持续融化推高海平面,对沿海国如马来西亚,更是双重打击。近来横扫菲律宾、越南的强台风增多,就是气候暖化的直接体现。
预警能力将继续升级
安本丁当说,气象局正持续强化三大环节——资料收集、分析运算与灾情预告,让国家防灾准备更全面,也能在豪雨前更早发布警讯。
他解释,最可靠的天气预测范围约为3天,但一旦大气变化出现迹象,数据会不断刷新,预告也会陆续更新。
“我们会尽量提前发布资讯,让相关单位有足够时间部署。公众也必须及时跟进天气预报,尤其是居住在高风险水灾区域的居民。”
他强调,不要散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听从官方指示,提早撤离往往能救命。
气象局预测,东北季候风从11月持续至2026年3月,预计期间将出现5至7次长时间强降雨。
民众可通过气象局官网、社交媒体或 MyCuaca 应用程式获取即时、可信的天气情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