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言论称“古罗马人造船技术源自马来人”而引起广泛关注的国际伊斯兰大学(IIUM)教授索莱哈,近日再次发表争议性言论。她在一段访谈视频中声称,马六甲(Melaka)这个名字并非来源于马六甲树,而是源自阿拉伯语。
在视频中,索莱哈解释道:“我认为,马六甲的名字并非来源于马六甲树,它其实源自阿拉伯语‘Malka’。‘Laqo’意思是‘已经相见’,‘Yalki’是‘正在相见’,‘Ilqo’则是‘会面’。要如何形容‘相见的地方’呢?我们要去掉‘Ya’,加上‘Mim’,就形成了‘Malka’。”
她进一步指出,“Malka”在阿拉伯语中指的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她还解释称,在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已经传播至全球,阿拉伯语成为当时的通用语言,而非梵语(Sanskrit)或其他语言。
索莱哈还表示:“就像今天的英文一样,当时的阿拉伯语是国际通用语言,绝不会是英文。”
言论引发广泛争议
教授的这一论述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部分网友表示,“我们被历史课本欺骗了这么久”,对索莱哈的观点表示支持,认为她的研究可能有其依据;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教授的说法需要更充分的证据和学术支持,不能仅凭个人见解就改变历史事实。
历史课本与传统解释
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马六甲的名字有多种解释。传统上,《马来纪年》记载称,马六甲的名字来源于一种叫“马六甲树”的植物,而这棵树也在印度神话中占有一席之地。
另有说法认为,马六甲的名称源自印度梵文中名为“Amalaka”的树,或许是与古代宇宙神话中的“宇宙之树”相关。根据《东方志》(Suma Oriental)的记载,马六甲的名字来源于“Malakat”,意指商人聚集的地方,也有学者认为是源自阿拉伯商人对该地的称呼“Malakat”,即商贸会面之地。
葡萄牙人则称马六甲为“Malagas”,据说意味着“制作咸鱼的地方”。
此外,根据我国历史课本中的记载,马六甲的名字来源于拜里米苏拉的传说。该传说提到,拜里米苏拉于1402年到达此地,看到一只鼠鹿踢开追逐它的狗,并因此受到启发,将他休息时所见的“马六甲树”作为此地的命名由来。
学术争议与历史解读
尽管索莱哈的言论引起了不同反响,但无论是传统历史解释还是新的学术观点,都需要通过充分的学术研究和证据来验证。历史的命名与语言的演变往往是复杂且多元的,涉及文化、语言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织与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