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马中民间交流愈加紧密,各类中国品牌大举进入马来西亚。从高端火锅、奶茶连锁到汽车维修中心,再到夜市与路边摊随处可见的中国食品摊位,中国商品几乎全面渗透本地市场,深受国人欢迎。
表面上看,中国品牌的涌入让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也增加了消费选择。然而从另一面来说,这股巨大的外来力量正无形中加剧本地业者的生存压力。有人认为这只是全球化下的必然现象,但无论是美国、日本或韩国品牌,其进入马来西亚的方式从未像中国餐饮般深入、全面、密集,造成如此强烈的市场冲击。
中国投资者拥有庞大资本、低成本产品与高度扩张能力,在价格竞争上占尽优势。当消费者只看“谁更便宜”时,本地业者自然难以与大资本抗衡,传统市场被大量蚕食。本文并非基于任何反中情绪,而是从本地中小业者的角度出发,讨论这股浪潮带来的真实影响。
以食品业为例,冲击更为明显。
从火锅、奶茶到麻辣烫,中国饮食文化几乎全面占领各大商圈与夜市。本地消费者的胃口是有限的,一杯奶茶、一碗麻辣烫的选择,必然挤压掉传统茶室与本地面食的市场空间。
此外,中国食品安全长期备受讨论,大量进口食品中有多少使用“科技狠活”?是否完全符合我国标准?这些皆值得关注。更重要的是,中国餐饮在本地的主要顾客仍是华人社群,而我国华人人口正持续减少,市场本来就在缩小,本地华人餐饮业因此面临双重挤压。
不仅餐饮业,各行业也陆续迎来中国资本,例如近期引起大量讨论的中国大型连锁修车行进军大马。社交媒体上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这能“教训”本地修车行,甚至降低维修价格。然而,这类言论忽略了本地中小修车行所承受的租金、人力与物料成本压力。
大资本能在初期用“赔钱打市场”的策略快速扩张。一旦本地同行被迫退出,剩下的是垄断后的高价时代,到时的消费者又如何?更何况,本地的传统中小企业大多数由华人经营,中国资本的大举进入,首当其冲受影响的也是本地华人经济生态。
有人或许会说:“商业本来就是优胜劣汰,不能竞争就该被淘汰。”
但绝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发大财”,只是想稳定经营一间咖啡店、一摊云吞面、一家小修车行,养家糊口。如果面对的是不对等的资本攻势、远超本地承受能力的价格战,这样的竞争真能算公平吗?
这股趋势值得我们严肃思考,不是恐慌,也不是挑动情绪,而是正视市场被重塑、本地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的现实。长远来看,中国资本的猛烈扩张,或许会成为本地企业尤其是华人中小企业最沉重的外在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