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多家大马媒体报道,世界银行批评大马公积金的提领年龄“过时”,但随后世界银行澄清,他们并非点名EPF,而是讨论整个国家的退休体系。争议的那份41页报告,其实围绕一个核心思想:退休不能只靠单一收入来源

报告利用大量数据说明,只靠EPF不够,只靠政府援助更不够。真正稳固的退休基础,是由多个来源共同构成,例如EPF、PRS、保险保障与投资资产的组合。只是要重新分配资源、填补缺口,而不是依赖单一“救生圈”。

Advertisement

报告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关键提醒:

重点一:重新设定“退休基本门槛”
许多人规划退休时,仍以老旧的贫穷线(PLI)作为参考。但PLI只反映“最低生存条件”,并不代表体面生活。
世界银行推荐的PAKW(基本体面生活开销指数)更能反映现代生活需求。
2024年,全国平均PAKW为4729令吉,比旧贫穷线高83%。不同地区差异巨大,例如八打灵同样四口之家需6860令吉,而在玻州郊区只需3981令吉。
应立即用MyPAKW工具计算真正的生活需求,那才是退休规划的最低底线。

重点二:理解“夹心层风险”
大马退休体系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公务员有养老金,低收入族群可获得援助,而多数EPF会员却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
数据显示,多数人在55岁提款后,仅需三至五年就把EPF用光。原因包括偿还债务、协助家庭开销、补回过去延迟的大额消费等。
可进行简单测试:
EPF总额 ÷ 25年 ÷ 12个月 = 每月可花费的退休金
若远低于你所在地区的PAKW,你就是风险族群。
这意味着必须建立EPF以外的第二、第三储备来源,如PRS、基金、股息型资产或REITs,避免完全依赖公积金。

重点三:仅仅跑赢通膨不够
许多人把投资目标设为“必须超越通膨”,但报告指出,真正的挑战是“跟上生活水平的整体变化”。
福利金若没有指数化,即便投资勉强压过物价上涨,仍可能买不起未来大众普及的科技、医疗与服务,导致生活品质与社会脱节。
若EPF平均派息率约5%是刚好压住通膨,那么个人投资组合至少要达到7%至8%的年化回酬,才能维持未来的生活质量。

重点四:不要依赖“养儿防老”
在传统观念里,子女供养被视为退休的一部分。但报告指出,这种模式正在快速失效。
随着家庭结构变小,一个孩子可能要同时照顾双方父母甚至更多长辈,压力巨大。
研究也显示,当长辈拥有稳定充足的退休金时,不仅不会成为负担,还会带来正向影响,例如协助孙辈教育、支持家庭紧急开销,甚至参与下一代创业资金。
这形成一个健康循环:每一代都能自我支撑,有余力才往下支援。
因此,退休规划必须从“不依赖子女”开始,把子女的协助视为额外惊喜,而不是必然条件。

上一则新闻河边惊现一具浮尸 死者为年约40岁男子
下一侧新闻军国主义幽灵再现?日本极右浪潮正在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