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C)近日发布了一份针对“中国制造2025”(MIC2025)十年实施成效的评估报告,内容意外地得出与过去批评基调不同的结论:经过十年布局,中国已经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在多个产业中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跃升,并巩固其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报告评估范围涵盖12个战略性行业,包括半导体、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农业机械、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与生物医药。USCC参考三大核心指标进行分析:全球市占率、本土化率(产品及零部件的国内供应能力)、以及关键技术研发与自主生产能力。
根据绩效结果,中国在多项关键领域“达成甚至超额达成”目标,例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与航天装备。尤其在造船和电力装备领域,中国在MIC2025启动前已拥有主导基础。虽然农业机械、新材料、航空与半导体仍存在差距,但报告承认这些领域同样取得显著发展。
报告指出,中国虽未达成轨道交通装备的出口目标,却已经成为该行业的全球领导者。在半导体方面,虽然仍落后于最尖端技术,但制造能力迅速提升。2015年至2023年,中国成熟制程芯片产能增长速度为全球需求增速的四倍,未来三至五年,中国厂商将占据全球新增成熟制程产能的近一半。
USCC还指出,中国价值链升级的成效尤为突出。2015年至2023年,中国企业为MIC2025相关领域的全球出口增量贡献了近四分之一。2023年,中国出口MIC2025相关产品总值达到1.5兆美元,占全球同类产品出口近20%。
报告强调,这项政策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各行业的个别成果上,而在于其战略意义——推动本土企业创新、扩大制造业附加价值,以及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奠定深厚基础。MIC2025帮助中国构建起一个广泛且高度协同的产业生态系统。这种“产业共同体”让中国企业共享供应链优势、技术外溢效应与跨行业协同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产业升级速度。例如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带动人形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等领域快速进步。
USCC认为,中国在这些成就中主要受益于长期政策支持、垂直整合供应链与规模经济。然而报告也批评中国的产业策略涉及补贴与低价竞争。
报告总结,美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中国在某项特定技术上的突破,而是中国整体产业体系快速增强的创新能力、供应链能力与工业化实力。这使中国在未来技术竞争中占据越来越明显的优势。
前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Politico》访问时也指出,美国长期存在一个过时的误判——认为中国只能模仿、难以创新。他强调:“那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国已经成长为值得尊敬的竞争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