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甫上任就抛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再次搅动东亚局势。虽然这句话日本政坛并非首次提出,但由新任首相亲口强调,象征意义远比语句本身更深:日本正在把过去几年逐步累积的地缘战略意图,转为公开立场。
若从表面看,高市的强硬似乎是她个人风格的延续;但若把近十年来东京在外交、安全与经济布局上的脉络串联起来,就会发现日本的政策方向并非激情式转弯,而是顺着美国自2017年起调整印太战略之后所形成的结构性变化而自然推进。
长期以来,美国以“轴辐体系”掌控亚洲:美国是轴心,各国围绕美国形成一对一军事同盟。但随着中国快速崛起、远程打击与海军能力突破岛链限制,再加上中韩、中日、中澳贸易关系持续深化,这套体系已难以维持原有强度。安全依赖与经济利益的拉扯,让美国意识到旧架构已无法稳固印太格局。
华府于是启动战略重塑,将印太布局从以美国为中心的链条结构,转向由盟友共同编织的“小多边网络”。小多边的核心,是以更多交叉连结取代单一路线;以经济、科技、供应链等议题为基础,再逐步延伸至安全。其目标不是单纯围堵,而是让区域进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状态,使中国难以完全排除美国体系之外,同时让盟友承担更多区域管理责任。
在这种设计下,美国需要一个能充当“印太枢纽”的国家。经济规模够大、军事潜力充足、对美国友好、又有明确地缘优势的日本,自然成为最可能的区域管理者。因此,从安倍到菅义伟、岸田,再到如今的高市,日本的政策轨迹呈现出“阶梯式上升”。
安倍提出“两洋战略”和“民主安全菱形”,打开日本地缘影响力的范围;菅义伟从供应链下手,让日企主导区域产业重组;岸田把经济议题推向安全合作,扩大军事预算、积极推动装备技术输出;部分党内势力则提出准“亚洲北约”的设想,把小多边框架视为未来区域安全雏形。
这一连串动作累积至今,使高市的发言成为自然延伸——她只是把原本隐性的战略意图显性化。对日本而言,重新建立区域秩序的步骤大致清晰:先以经济与供应链强化地区黏着度,再以小多边结构串联盟友网络,最后逐步进入安全议题,争取扮演美国之外的“印太副警长”。
换句话说,日本角色的前移不是偶发事件,而是印太结构变动后必然出现的权力位移。经济合作阶段往往冲突较少,但一旦触及安全议题,日本便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周边国家的强烈反应。因此如今的中日摩擦并非突发,而是印太秩序重塑的必然副作用。
随着俄乌与巴以冲突的阴影仍未散去,印太国家势必更加警惕区域局势变化。东亚能否维持稳定,将成为未来全球最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