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上月30日在韩国釜山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双方达成共识:美国将下调对中国商品的关税,而中方则承诺放宽对稀土出口的相关限制。外界分析指出,使美国松口的关键,在于中国长期握有的“稀土优势”。
不过,这座中国花费几十年打造、几乎牢不可破的“稀土长城”,如今可能因一项前所未有的生物技术研究而面临松动。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近日公布,由该校生物工程学教授、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李颂吾(Seung-Wuk Lee,音译)带领的团队,成功以基因工程改造无害病毒,让其像“智能海绵”般,从矿场排水中精准吸附稀土金属,并能通过调节温度与酸碱度轻松释放金属离子,实现稀土元素的回收与提炼。
早在1992年,邓小平便提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将发展稀土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三十余年来,中国凭借政策扶持与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几乎统治全球稀土市场,打造出令世界各国难以突破的产业壁垒。
美国虽然多次尝试迎头赶上,却因稀土提炼过程污染严重,加上中国以低成本强势竞争,使得美国本土的相关企业不是外迁中国、被迫出售,就是相继倒闭。特朗普政府曾投入大量资源,希望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成效有限。
李颂吾团队的突破,被视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一步。他们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高污染提炼方式,而是将噬菌体改造成“高度选择性回收机器”,在废水中精准抓取特定稀土离子。加热后,病毒与金属离子凝聚成块,经处理后即可获得浓缩稀土,再透过调节酸碱度将金属释放出来。
研究指出,这项方法环保、成本可控、效率高,且病毒可重复使用,仍保持活性,具有高度可持续性。
李颂吾毕业于韩国高丽大学,并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取得博士学位,是生物工程领域备受瞩目的科学家。他表示,这种“智能海绵”式提炼方法,有潜力取代传统稀土开采技术,并大幅改善全球稀土供应链的瓶颈。
若未来能普及应用,这项创新技术或将成为撬动中国“稀土长城”的关键力量,为全球稀土产业格局带来重大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