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沙巴第17届州选在前天完成提名,历时两周的选战正式全面开跑。沙巴共有73个州席,任何政党或联盟必须至少拿下37席才能执政。然而,本届选举参选阵容之庞大、竞争之激烈,可说是空前混乱:除了三大主要联盟——沙盟(GRS)、国阵及希盟——之外,还有国盟、社民谐党(KDM)、沙巴人民团结党(PBRS)、沙巴愿景党,以及声称要“横扫全沙”的民兴党,全数投入所有议席的竞逐。更别提数量众多的独立人士参选,让选区形成六角、七角甚至八角战。若以西马视角形容,可谓“乱到极点”,但对沙巴选民来说,这反倒是再熟悉不过的政治生态。

尽管在联邦层面,希盟、国阵、沙盟、民兴党及社民谐党皆属于执政阵营,但回到沙巴州选,却几乎处处上演“自己人互打”的场面。沙盟、国阵与希盟虽尝试协调议席分配,但最终仍几乎全面碰撞。虽名义上称为“友好对垒”,但选战开打后,各阵营推销政绩之余,也难免互相攻击、揭短。至于选后是否还能继续高喊“盟友不变”,将成为安华政府与下届全国大选的一大考验。

Advertisement

与西马相对单纯的族群结构不同,沙巴州席分布牵涉逾四十个土著族群,加上马来人、华人、印裔,使得选情极度复杂。穆斯林土著通常集中在沿海地区,非穆斯林土著多分布内陆,华裔与印裔则主要聚居城市区域。因此,各选区的族群构成、地方诉求与候选人能否跨族群取得支持,都成为左右胜负的关键。

自2018年大选以来,东马的“本土力量”迅速成形。无论是国阵或希盟,若不能在地化,往往会被视为“布城派来的政党”。这推动砂拉越出现砂盟(GPS),沙巴则形成沙盟(GRS),象征东马政治自主化的增强。本地政党强调本土领袖、本土议题、本土利益,成为求生存的必要策略。

本届沙巴州选共有596名候选人争夺73个议席,近半数议席出现六角至八角混战。票源过度分散的情况下,最终胜者的得票率很可能不到四成,更别说任何阵营要单独赢得过半议席。选后出现政党谈判、联盟组合或重新排列组合的可能性极高,而最有可能主导谈判的几个势力包括沙盟、国阵、民兴党和希盟。

选民最关心的仍是长期困扰沙巴的民生问题,如水电供应不稳、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机会不足等。但这次选举也被视为检验两起敏感事件是否继续发酵的重要时刻:其一是近期曝光的沙盟集体贪污案是否重挫其支持度,其二是扎拉寄宿生坠楼案是否会激起年轻选民不满、进而影响投票结果。

另一方面,行动党秘书长近日频频强调,希盟支持全国大选与州选同步进行,而马六甲将于明年12月届满。若明年全国与各州同步解散议会,本次沙巴州选很可能成为下届大选的“实战预演”。

即使11月29日投票后沙巴顺利组成新政府,也不代表局势就此稳定。若明年全国大选出现政权更替或联邦执政联盟构成生变,沙巴州政府极可能随之再度重组。换言之,这场选举不仅决定沙巴的未来,也为全国政治版图埋下新的变数。

上一则新闻日本若卷入台海战场 中国绝对不会手软留情
下一侧新闻大马政客不敢告酸民?不是大度,而是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