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将“年轻人不愿生育”归咎于福利不足、社会制度不利华社等因素,但若放眼全球,不难发现一个铁律:越发达、教育程度越高的国家,生育率越低。
从新加坡、韩国、日本,到欧洲的德国、法国,无一不是在生活水平提升后迎来人口骤降。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对人生与家庭的想法也随之改变,“少生”甚至“不生”,往往是现代生活形态下的自然结果,而非政治造成。

各国早已尝试通过津贴、育婴假、生育补助等方式挽救生育率,但国际经验清楚显示:政策几乎难以扭转少子化趋势。
因此,外界不必苛责年轻一代“不愿承担”,因为这根本不是某个族群的失败,而是时代变迁的必然。

Advertisement

人口减少首先冲击的,便是最具华人特色的传统领域。
以华教为例,长期以“母语教育”为号召的体系如今面临结构性挑战:
● 学生族群中非华裔比例大幅提高
● 华裔人口减少
● 年轻一代投入华文教育的意愿下降
未来华裔教师不足几乎可以预见,这将逼迫华校进行重大转型,甚至可能无法继续坚持“华小一间不能少”的立场。

各地会馆、宗乡团体也处在生存转折点。
新生代早已淡化籍贯认同,加上生活方式改变,许多会馆青黄不接,庞大的文化资产与财务资源面临无人承接的危机。若无法及时改革,这些承载历史与记忆的组织,未来恐将停摆或被边缘化。

中文媒体同样压力巨大。
过去华文报一度是华社最具影响力的舆论堡垒,如今却在网络媒体及社交平台的挤压下迅速萎缩。读者规模流失、广告收入下滑,以“比速度、比冲击性”来抢读者,未必能扭转大势。中文报业正站在存亡边缘,如何维持专业与市场,是更艰难的长期战役。

整体来看,马来西亚华人比例从独立时的 33% 下跌至如今接近 20%,这一趋势不可能逆转。华社必须接受人口结构改变的现实,更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以及如何在多元国家中继续前行。

若华社无法调整论述、更新思维、主动适应未来,很可能在下一代眼前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与社会影响力。
这将是所有先辈始料未及、也不愿看到的局面。

上一则新闻搭飞机千万别选「这座位」 男子:简直是噩梦
下一侧新闻罗里超载一刀切?下一波涨的恐是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