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正视核心原因。若只是一再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应付,徒有形式而无实质,结果必然可想而知。教育的改革亦复如此——若无深层反思,只是换汤不换药,大马在国际学生评估(PISA)中的成绩,又怎会节节败退?从2018年的431分,跌到2022年的404分,这并非偶然。
退步的根源,从来不是钱不够。每年财政预算中,教育部都是“最大赢家”,拨款超过600亿令吉,涵盖校舍建设、硬体设备、师资培训等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计划与项目陆续推出。然而,结果依旧不见起色。
回望当年,马哈迪医生曾断言症结在于“英文不行”,于是全国推行以英语教授数学与科学的政策。多年折腾下来,不仅英语水平未见提升,数理成绩反而崩塌。狼狈之下,只得匆匆喊停,草草收场。
如今,教育部长法迪娜另辟蹊径,提出“双人教学”,主张老师不应再单打独斗。然而,倘若两个原本表现平平的教师合力上阵,便能一举夺得金牌?恐怕天真了点。即便个别教师真有李宗伟的功力,忽然被要求改打双打,也未必能立刻配合如朴柱奉般默契。这个道理浅显易懂,教育部博士云集,却似乎仍未看透。
要知道,教学从不是“搭档就灵”。就像主持节目,两人之间需有默契、节奏与分工,还得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演练。课堂教学亦然——从备课到分工,从作业批改到评估方式,不同教师各有风格。一旦强行配对,课堂的节奏、内容的衔接、学生的适应度,恐怕全乱了套。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教学理念不同,谁说了算?口音不一,谁是标准?答案有分歧,哪种才正确?评分不一致,又由谁裁定?一个班级两位老师,十个班就要多出十人,人力、课表、行政安排皆成难题。布城的教育高层,到时又该如何调度?
从这一连串问题看,所谓“双人教学”,恐怕只是另一场“实验性政策”,听来新潮,做起来盲目。最终,教师继续被推上前线疲于奔命,学生依旧在混乱中学习,而教育部或许还在下一盘遥远的空中棋。
坊间讥讽也许已成定论:
“黑鞋白鞋,都是同学;单打双打,照样挨打。”
唯愿教师们能坚强应对,保重身体,继续奋斗——至少,在这场看似永无止境的“教育比赛”中,还能笑着举起,不是汤杯,也该是那碗冷掉的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