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分析与政策研究所(INSAP)警告称,马美互惠贸易协定(ART)存在“定义模糊、利益失衡”的问题,实际收益明显倾向美国一方。根据该机构的最新分析报告,大马从中预估仅获利约212亿令吉(约52亿美元),而美国的经济收益则高达543亿至752亿令吉(约130亿至180亿美元),差距超过两倍。
INSAP指出,大马的获益仅占我国对美出口总额的约11%至12%,但美国因享有更广泛的市场准入与关税优惠,所取得的收益预计相当于双边贸易总量的65%至90%。
在今日发布的文告中,INSAP引述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长东姑扎夫鲁的说法称,政府目前尚未进行完整的经济影响分析,仅基于高层评估便决定签署协定。扎夫鲁承认,大马在谈判中“筹码有限”,选择签署此协定主要出于务实考量,以避免面对美国可能提高关税或被排除出全球供应链的风险。
该智库呼吁投贸部立即澄清部分关键政策定义,特别是关于“国有企业(SOEs)”范围的界定,并建立清晰的后续监督机制,以确保公众信任与政策透明度。
INSAP于上周五召集逾40名政府官员、经济学者、企业代表及政策专家举行闭门圆桌会议,全面探讨协定的潜在影响,并于会后向扎夫鲁提呈研究报告。
报告揭示的主要问题包括:
- 马美两国收益明显不对等;
- 政府缺乏详细的经济影响评估;
- 协定第6.2条中“国有企业”定义不明;
- 美中互征港口附加费后,对航运业造成潜在冲击。
INSAP指出,扎夫鲁在会上坦言,目前尚未厘清“国有企业”的定义是否仅限联邦层面,或包括州属机构。他表示,投贸部将于“适当时候”提供进一步解释。
至于未来是否能通过“附属信函”(side letters)修订协定内容,扎夫鲁称仍有与美国磋商的空间,但未说明具体程序或时间表。
针对中美贸易紧张可能影响协定第5.1.3条的航运条款,扎夫鲁强调,若涉及共同经济利益受损,大马将与美国展开讨论。
此外,圆桌会议也提出数项重点议题:
- 关税优惠影响:新优惠可能涉及橡胶、可可、棕油及制药行业;
- 执行与合规风险:原产地认证系统不健全,恐难防范转运滥用;
- 政策与主权一致性:担忧过度依赖美国监管框架,削弱本地自主性;
- 半导体产业关切:需确保未来可享有关税豁免与技术合作。
INSAP最终提出三项关键建议:
- 明确界定国有企业的范围与适用对象;
- 公布并向国会报告完整的经济影响评估;
- 设立透明的审查与反馈机制,吸纳工商界及专家代表共同参与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