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渐长,愈发明白——“少”并非失去,而是一种更深的富足。年轻时,总觉得人生要装得满满:房要大、衣柜要塞满、行程要排得密、社交要不断延伸,仿佛只有不断占据,才能证明存在的价值。后来才发现,真正让人安稳的,不是“拥有更多”,而是“刚刚好”。

进入中年,体力渐弱,心力渐窄。工作、家庭、人际、责任交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抽丝剥茧间才察觉——能量原来是有限的。熬一个夜,要好几天恢复;一场无谓的聚会,会让心疲惫得久久难平。于是开始懂得,生活该收紧,节奏该放缓。少一些执念,少一些喧嚣,少一些无谓的追逐,反而能听见自己最真实的呼吸。

Advertisement

日本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那位被生活压垮的女子,通过清理杂物重新找回了生的意志。每一次舍弃,像是为自己卸下一层层沉重的枷锁。房间愈发空旷,心也随之变得轻盈。原来,“干净”不仅是空间的样貌,更是心境的形状。

记得那年疫情,世界突然慢了脚步,日子静了下来。家里被迫成为全部的世界。打开衣柜、翻开抽屉,才发现那些多年未用的东西,其实早已不属于当下的生活。丢弃的过程,像是一次温柔的告别。每清空一个角落,空气便更流畅,光线也更柔和。那一刻忽然明白,生活的舒畅,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舍得放下。

从此之后,开始学着“精简”。买东西前,会先问一句——真的需要吗?是否能长久相伴?那份克制,带来的不是匮乏,而是自在。原来“少”也可以很满,只要留下的都是喜欢与有意义的。

如今的“断舍离”,不再只是物质层面。信息的过载、社交的喧哗、网络的噪音,比杂物更让人窒息。关闭通知、清理档案、屏蔽无谓的喧嚣,只为让思绪重新流动。那种静,是一种久违的奢侈。

“少”不是清苦,而是懂得取舍;不是拒绝丰盛,而是让丰盛有了界限。整洁的屋子、简单的行程、干净的心绪——这便是成熟后最安然的样子。

生活的意义,也许从来不是把世界拥入怀中,而是学会在纷扰中留白。
当懂得舍弃,才有空间安放温柔、安放自由,也安放那个久违的自己。

上一则新闻为捍卫沙巴40%税收权 KUSKOP部长宣布辞职
下一侧新闻全球最大蜘蛛网现身 11万只蜘蛛共筑“盘丝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