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说谎已经不再是一种偶发的道德缺陷,而是被制度化的“技能”。它渗透进行政体系、学术机构,甚至公共言论之中——一种连说谎者自己都未必相信,却仍然想要让全世界买单的自欺式表演。于是,在虚构的光环背后,国家的信誉却一次次坍塌,成了国际社会茶余饭后的笑料。
回想2015年的PISA学生能力评估事件,便是这种自欺文化的经典写照。当时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发现,我国教育部为了让排名好看,特意挑选学术成绩优异的特选学校参评,把成绩较差的学校排除在抽样之外。结果正式样本仅达51%,远低于国际要求的85%标准,最终被OECD剔出报告。尴尬的是,教育部仍对外宣称我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表现亮眼”,殊不知全世界都在看笑话——唯独自己在自我庆祝。
这种“自圆其说”的文化并没有随着时间改进,反而变本加厉。上个月,大马足总被爆出在7名归化球员的注册文件中伪造资料,未按照国际足联(FIFA)的标准核查球员祖籍地,连国民登记局的文件也被牵扯其中。事情败露后,足总迅速承认“出错”,却将问题归咎于“技术失误”——似乎谎言只要包装得礼貌一些,就能被原谅。最终,国际足联驳回上诉、维持重罚,让全世界再次看到我们那“擅长掩饰”的行政逻辑。
在资讯透明、网络发达的时代,真相的边界早已模糊,任何谎言都难逃核查。若还妄想靠几句空洞辩词掩盖事实,不仅是低估公众的智商,更是对自己尊严的侮辱。
更讽刺的是,这种“睁眼说瞎话”的风气早已从官场蔓延到学术界。一名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竟在公开讲座上宣称——“两千年前马来半岛的马来人曾远航地中海,并教授罗马人航海技术。”这番言论毫无史实依据,却被冠以学术研究之名,试图用民族浪漫主义粉饰现实。结果不仅被学界群嘲,还引发外界对该大学学术水准的严重质疑。
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学术研究,程序与验证都是其核心。行政程序需要透明、公正与可追溯,学术研究则必须建立在证据与逻辑上。若以情绪取代事实、以想象取代证据,那么所谓的“研究”不过是自我陶醉的评论。
可悲的是,我们的公共领域仍充斥着一群自以为聪明的操盘者——他们相信只要会包装、懂话术,就能在体制内左右规则、换取利益。这种文化让我们在国际舞台上不断重演同一个角色:虚伪、自负、缺乏自省。
只要这种“说谎成性”的思维不被根除,我们就永远停留在第三世界的循环里——嘴上喊着改革,手里却拿着假账单,对外吹嘘成就,对内掩盖失败,直到谎言成为唯一的语言,而真相,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