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主流社会还是华人社群,对台湾的统独论争或香港的民主抗争,其实兴趣并不高。原因很简单——自1998年改革浪潮以来,大马人早已被本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我们早学会如何在现实与权力之间寻找生存空间,而非沉溺于意识形态的浪漫主义。
黄明志的崛起,也正是建立在这片充满矛盾的土地上。他并非靠海外市场起家,而是凭着一次次挑战体制、触碰禁忌议题,在大马内部激起强烈反响。他以叛逆、争议、挑衅为标签,成功吸引大众目光;这种“反体制”姿态也让他顺势跨足台湾与香港,成为另一个“敢言艺人”的象征。
然而,在马来西亚,黄明志早已从“反叛的声音”变成“狼来了”的化身。一次次的争议、一次次的挑衅,让人们疲惫厌倦。他靠社会撕裂获取声量,也靠争议维持人气。直到他卷入金钱游戏组织、替网络赌博站台、甚至发布假死讯博眼球,那条公众容忍的底线终于被彻底踩碎。过去为他辩护的人逐渐噤声,社会对他从失望转为反感,最终只剩冷漠与排斥。
不可否认,他确实有才华,也曾写出动听歌曲;但长年沉迷于炒作与矛盾,让他从艺术家沦为话题制造者。当大众的热情被透支,他的名字也失去了意义。
反观在台湾与香港,黄明志却能以“反中斗士”的形象继续生存。在那里,只要敢批评中国、敢讽刺习近平,几乎自动被冠上“民主英雄”的光环。杜汶泽是前例,而黄明志不过是更精明的延伸——他深谙如何利用政治立场换取掌声、点击与资源。
讽刺的是,部分港台“民主阵营”早已被意识形态绑架。当黄明志陷入吸毒、拥毒乃至谋杀调查时,他们第一时间不是质疑事实,而是急着为他开脱,甚至反过来攻击马来西亚,称这里“落后、腐败、专制”,甚至阴谋论式地指控“中国干预”。他们以为网络上几句中文留言就代表大马民意,却忽略了这个国家多元种族、文化与信仰交织的复杂现实。
这些被意识形态绑架的偏见,模糊了真正的问题——一个生命的逝去,不该被简化成政治攻防或民族叙事。如今随着警方掌握新证据、案件从“意外死亡”转为谋杀调查,黄明志在台湾经营多年的“敢言斗士”形象,正面临全面坍塌。
对许多大马人而言,这不是幸灾乐祸,而是一种迟来的释怀。他多年来挑动种族与宗教矛盾,甚至与金钱游戏和线上赌博这些社会毒瘤牵扯不清,却仍高举“言论自由”的旗帜自我包装。如今假面被揭下,许多人终于能坦然地说出那句压抑已久的话——“你看吧,他就是这种人。”
是时候让港台那些自诩为“民主信徒”的人清醒了。马来西亚经历过多次政党轮替、民主试炼,我们并非你们想象中的“专制之地”。你们眼中的“抗争英雄”,在我们看来,不过是早已被揭穿、失去信用的大马版“狼来了”的故事主角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