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紧张再度升温之际,“稀土”再次成为全球焦点。由于中国长期主导全球稀土供应链,外界担忧关键产业受制于人,甚至形容在中国以外建立完整的稀土供应体系“难如登月”。然而,专家认为这种说法被严重夸大。

根据《彭博社》分析,要确保全球大部分稀土供应的安全,所需政府投入其实非常有限。稀土是制造军用飞机、弹药、高性能磁铁、电动车与风力发电机的重要材料,但建立替代供应链的花费,约等同白宫一间舞厅的造价(约2亿美元),或矽谷数据中心业者在AI运算上6小时的支出(约3.5亿美元)。在某些情况下,这笔投资甚至可能带来利润。

Advertisement

北京方面曾视稀土为对抗西方的“地缘政治武器”,相当于民主国家掌控的半导体供应链地位。但现实上,这种判断是误算。稀土矿物加工并非高科技工程,不需要极紫外光刻机(EUV)或3奈米晶片设计那样的尖端技术,也不需要数十年与数百亿美元的研发。大多数矿物提炼流程无非是研磨、焙烧、浸出与分离,其工程重点在于降低成本与提升安全,而非突破科学瓶颈。

中国虽在稀土产业中拥有领先地位,但这种技术优势相当有限且容易被追上。外界常以环保法规为由,质疑民主国家难以处理稀土伴生的钍、铀废料,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的MP Materials与澳洲的Iluka Resources等公司已规划在矿场内部处理尾矿,并采用防止渗漏与粉尘外洩的设施。类似的放射性废料在磷肥产业也十分常见。

这些正在建设的设施及申请贷款的项目,已经足以满足全球稀土需求。即使中国采取“禁止出口”的极端手段,全球供应也不会陷入瘫痪。诚然,美国推动风电与电动车政策使成本上升,但实现供应多元化依旧可行。

中国成为稀土霸主,主要是因其过去被视为“最廉价、最稳定”的供应来源。然而,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加剧,这种信任正在崩塌。如今,多家矿业与加工企业正迅速崛起,准备填补中国留下的空白。

只要民主国家不忘这场教训,中国最终将后或:凭借一堆泥土,终究无法挟持全世界。

上一则新闻住客挂衣误触一装置 酒店索赔9.4万令吉
下一侧新闻母女不幸遭残杀案 丈夫20秒语音让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