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只要新闻里出现“财政预算案”或“华社拨款”这类字眼,留言区就会瞬间沸腾。有人叹气,有人怒骂,真正引爆情绪的导火索,却是那看似微小的——自11月1日起酒税再调高10%。
这10%,成了压垮耐性的最后一根稻草。它点燃的,不只是荷包的焦虑,而是过去三年来层层累积的无力与不信任。
马来西亚的酒税,本就居亚洲前列,仅次于新加坡。如今再上调10%,消费者多掏钱,业者难经营,连带旅游业也会中枪。旅客不会因为税高就突然“戒酒”,他们只会转向走私酒或灰色市场。对一个高喊“2026马来西亚旅游年”、要发展夜间经济的国家来说,这种政策就像左手盖楼、右手拆墙,口号响亮,方向混乱。
但民众真正愤怒的,不是这区区10%的税,而是那份被反复忽视的文化与生活空间的挤压感。
过去三年,一连串看似琐碎的事件,早已让人心生疲惫:
有人因穿短裤被执法人员喝斥;
老字号被逼拆下中文招牌;
新村礼堂差点被收回;
部长出席的宴会桌上出现几瓶酒,就能掀起全国争论。
这些事单看似小,但它们一次次戳在同一个位置——身份认同、文化自由、生活方式的安全感。
而当这些冲突发生时,原本应为华社发声的代表却一再噤声。沉默成了“理性”,退让成了“策略”。可现实告诉我们——沉默的代价,就是失去选民的信任。
人们不是为了10%的酒税而愤怒,而是为了那三年来看着政党从“多元开明”退回“谨慎顺从”的过程。那些原本信任改革的人,看着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被一点点削去,看着“多元”这个词变得越来越空洞。
政府的政治判断也显得短视——以为讨好马来保守派就能稳住政权,却忘了,中间选民与非巫裔的信任一旦流失,是任何补贴和拨款都买不回来的。
酒税调高不会赢得保守派的尊重,因为他们从不喝酒;反而只会让另一群人觉得自己被惩罚。更糟的是,这类“道德性政策”往往自毁长城——黑市更猖獗,税收反而更低。
这些政策,总爱披着“公共健康”“财政改革”的外衣,看似正当,实则偏狭。真正的问题,不在酒,而在那种单向度的思维——凡不属于主流文化的,就不值得被体谅。
华社的愤怒不是突如其来,而是一次次被排除感的累积。那是一种越来越深的无力:空间在收窄,声音被忽略,多元被当成口号,而非价值。
国家的稳定,靠的不是拨款的数字平衡,而是信任的平衡。
如今,这10%的酒税,成了象征——它征收的不是金钱,而是信任的代价。
真正让人心凉的,不是那10%的税,而是那100%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