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日密集推出多项贸易反制措施,令白宫措手不及。继强化稀土出口管制后,北京再祭出对高端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的出口限制,被外界视为对美国单边施压政策的又一次“精准反击”。
《彭博社》10月11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中国将自 2025年11月8日 起,对部分锂电池、关键正负极材料及其制造设备和技术实施出口许可制度,以维护国家安全及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分析认为,此举可能重创美国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因为美国正处于电池储能需求爆发期,而中国在该领域几乎占据全球主导地位。
文章直言,中国此举堪比“贸易核弹”——继稀土之后,电池成为新的战略筹码。随着美国对储能、电动车与AI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迅速上升,对中国产电池的依赖度持续扩大,北京在贸易博弈中再度掌握主动权。
新规涵盖范围极广,包括用于储能系统的大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关键材料及制造设备。出口企业今后必须事先取得中国商务部许可证,这意味着北京可以灵活地将出口许可作为外交与经济的谈判工具。
彭博新能源财经分析师马修·黑尔斯(Matthew Hales)指出:“虽然影响范围不如稀土广泛,但中国在电池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足以让美国感受到压力。”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美国进口的电网级锂离子电池中约 65% 来自中国,而这些电池正位于最新出口管制清单之列。
在AI与清洁能源推动下,美国的能源需求急剧上升。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3年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增长逾一倍,预计到2028年将再翻三倍。大规模电池储能系统已成为电网稳定的关键,目前美国公用事业级电池装机量已达 26吉瓦,而未来10年预计将增加 136吉瓦,其中大部分仍需依赖中国供应。
尽管美国正在努力扩充本土电池制造产能,但仍远远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中国目前控制着全球 96% 的负极材料 和 85% 的正极材料 产能,几乎主宰整个上游供应链。Trivium China研究员科里·库姆斯(Kory Combs)形容,此次出口管制是“中国在供应链博弈中的重大升级”,全球电池产业都将被迫重新调整策略。
电池业高管、曾参与特斯拉及松下内华达超级工厂建设的塞莉娜·米科拉伊扎克(Celina Mikolajczak)警告:“东南亚许多新建电池厂也将遭波及,因为原材料仍依赖中国。”消息公布后,美国电池制造商 Fluence Energy 股价暴跌12%,创两个月最大跌幅,特斯拉(Tesla) 亦下跌5%。
在内华达设厂的 Dragonfly Energy 执行长丹尼斯·法尔斯(Denis Phares)坦言,中国的政策“让本已紧张的供应链雪上加霜”,并强调加速本土创新与去中化供应已刻不容缓。
专家认为,中国此举不仅是贸易反制,更是战略布局。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研究员伊拉里亚·马佐科(Ilaria Mazzocco)指出,中国明白技术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因此“不愿让关键电池技术外泄,希望在未来几十年稳居产业主导地位”。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接连发布四项公告,宣布对超硬材料、稀土原料与设备、锂电池及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多类出口品实施管控。商务部发言人强调,这些物项具有“明显军民两用属性”,中方依法实施出口管制,符合国际惯例,旨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履行国际责任。
发言人同时强调,中国并非意在针对特定国家,对合法合规的出口申请仍会依法批准;中方也愿意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与相关国家保持沟通,促进全球供应链稳定。
分析指出,此次中国的“锂电反击”标志着其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塑局,不仅在产业安全上划下红线,更以美国最熟悉的方式回应华府的经济施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