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马来西亚的政治轨迹,不难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马华与行动党,在无形中为华社政治文化塑下了深远的印记。那时,以林良实为首的马华大力推行“民生服务”路线,仿佛政治人物的职责就是巡视沟渠、查看坑洞、代民请命。于是,“为民服务”成了政治的代名词——设立服务中心、每周接见选民、参与节庆活动,也自然成为选民评估候选人的关键指标。

与此同时,行动党等在野党则以“敢言敢怒”著称,专注揭露政府失误、批判施政不当,以“人民喉舌”的形象赢得支持。结果,政治被简化为“一个修路填洞、一个怒骂政府”的对立表演,国家治理的核心议题反而被边缘化。

Advertisement

当从政者的目标不再是改革体制、纠正政策偏差,政治便蜕变成舞台秀。政客争相曝光、媒体乐于报道,形成了政治娱乐化的循环。久而久之,人民对政治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层,缺乏对制度与政策的深入思考。那是一个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社交媒体的年代——政治人物只要略懂“表演”,就能轻易博得掌声。

2008年后,执政党的群众大会人气式微,往往得靠“幸运抽奖”、旅游诱因或动员威胁才能凑齐人头。反观在野党,依旧以抨击执政弊政、嘲讽讥笑为主调的演讲风格取胜。那种激情与讽刺兼具的场面,在2013年达到高潮,“505换政府”的呼声震天响,华社一度以为历史转折在即。结果虽然总得票率过半,却因选区不公,只差23席功败垂成。到了2018年,民众开始对这些情绪化的演讲感到倦怠,激情褪去,理性抬头。

到了2022年第15届全国大选,在野党的讲座会已难再重现万人空巷的盛况。选民的标准变了——光靠一张能“骂”的嘴已不够,人民要看的是谁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谁能用理性而非辱骂赢得尊重。能教育群众、提出可行方案、照顾在地民生的候选人,才是真正能打动选票的关键。而候选人也必须具备清晰的政策论述能力,不能空口说白话,而要讲得出、做得到。

在如今社交媒体无所不在的时代,那些形象不佳、失信于民的政治人物,过去信口开河的片段早已被永久记录。政党若要长久经营形象,必须学会约束高层言论与领袖行为,切莫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上一则新闻华裔男子去世 警方寻找家属
下一侧新闻抓一只老鼠赚RM2 摊贩排队交老鼠换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