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在活动中提供酒精饮品的事件,掀起舆论巨浪。首相安华公开严词谴责部长张庆信与其部门,表面上此举可被视为穆斯林为主、奉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的国家在政策上的一致性,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马来西亚社会正一步步滑向宗教化治理——世俗与多元的空间正被不断压缩。

从包容到戒备:历史的转折

回顾独立初期,马来西亚的公共生活对酒精并不讳莫如深。当时的政府乃至国家公共行政学院(INTAN)都曾把“饮酒文化”纳入培训课程内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官方宴会、外交活动中供应酒水乃寻常事,社会并未因此陷入道德混乱。

Advertisement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七十年代末。伴随全球伊斯兰复兴浪潮兴起,宗教逐渐成为政治权威的来源。马来政党为争夺选票和宗教话语权,不断强化“信仰”在政治动员中的作用。酒精从原本的私人选择,转变成政治象征与信仰界线——禁酒不再只是宗教戒律,而成了政治正确的表态。

世俗国家的界线逐渐模糊

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与第三任首相敦胡先翁都明确表态:马来西亚是一个世俗国家。尽管宪法承认伊斯兰为官方宗教,但这并不等同于国家必须以宗教教义为治国方针。官方仪式理应体现国家多元性,而非成为单一宗教的延伸。

在多宗教社会中,饮食禁忌原本是互相尊重的文化差异。兴都教徒不吃牛肉、佛教徒茹素、穆斯林禁酒,这些选择本该并存。然而,如今却只有穆斯林的宗教规范被提升至官方政策的层级。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信仰尊重,不如说是政治选择与权力姿态的体现。

被压缩的世俗空间

对于酒精的态度,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文化认知差异极大。非穆斯林普遍将饮酒视为社交行为,与信仰无关;而部分穆斯林则将酒精视为亵渎禁忌,甚至认为出现在同一场合都令人冒犯。即使在穆斯林群体中,仍有主张宽容与理性的声音,但这些温和立场往往难以在公共领域中被听见。最终,保守声音垄断了公共话语空间,社会的世俗底线被一点点挤压。

宗教化与多元共存的碰撞

“旅游部提供酒精”事件的争论,实则是一场关于国家方向的拉锯——是继续守护多元与世俗,还是顺从宗教政治化的浪潮?它折射出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在尊重与被尊重的心理落差,也揭示了政治层面上对于“宗教与国家关系”的再界定。

若马来西亚仍自视为多元与包容的国家,就该容许差异并存,让每个群体在不干扰他人的前提下自由选择。事实早已证明,在独立初期的开放氛围下,宗教、文化与社会并存无碍。

遗憾的是,从首相的谴责言论来看,政府似乎已经为这一价值冲突做出了选择——而这个选择,或许正在悄悄改变马来西亚的世俗根基。

上一则新闻与陌生女“交流”数日 男子被骗逾61万令吉
下一侧新闻“看起来全民支持” 其实只是一场算法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