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在宗教课题上的表现,一直被视为马来西亚的特例。它之所以能维持长期的和谐,不是因为逃避矛盾,而是深知自身多元社会的现实,明白若把宗教问题推向僵化和教条,只会制造更多冲突。因此,砂拉越选择以宪制传统为根基,配合灵活政策、协商机制、政治自律和社区互惠的文化,逐渐累积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宗教环境。

在当今联邦语境下,宗教往往是牵动民意、甚至被政客炒作的敏感议题。但砂拉越多年来仍能保持稳定,被誉为全国典范。其秘诀并不在口号,而在一种长期养成的务实与灵活治理。

Advertisement

历史基础:多元共存的社会结构
早在加入马来西亚之前,砂拉越就已经是宗教多元并存的社会。基督教、伊斯兰教、佛道信仰及原住民传统信仰早已扎根,没有任何单一宗教能完全主导公共生活。久而久之,多元成为社会的自然共识。建国后,这种历史延续成为处理宗教议题的关键根基。砂拉越并没有试图塑造统一的宗教身份,而是承认差异本身就是社会现实。

政策层面:灵活与平衡
无论是清真寺还是教堂的建设,砂政府一向采取公平态度;公共假期安排也兼顾各宗教节庆,让所有社群都能感受到制度上的尊重与平等。正因政策着眼于实际效果,而不是意识形态的胜负,砂拉越较少出现围绕宗教法规的激烈争论。这种“不教条化”的做法,有效避免了积怨与对立。

政治智慧:避免宗教工具化
与半岛某些州属不同,砂拉越的政治领导层较少把宗教当作选举动员的工具。他们更关注发展与自治议题,使宗教在政治中降温,从而避免族群矛盾被放大。面对宗教敏感议题时,砂拉越倾向以协商、对话和地方化的解释来消解冲突。例如“Allah”字眼的争议,砂拉越的立场始终展现出更大的宽容。

社会氛围:互惠与生活和谐
最独特之处在于,砂拉越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跨宗教的互惠文化。不同信仰的民众互访节庆、共同庆贺,早已成为社会常态。这种生活层面的交融,比任何法律更能维系和谐,也构成了砂拉越社会稳定的真正根基。

砂拉越能在宗教多元中维持稳定,关键在于:尊重历史现实、不陷于教条、以政策平衡化解矛盾、避免政治操弄,并在社会层面延续互惠传统。其经验启示马来西亚联邦——宗教多元并非分裂的源头,只要有智慧与务实治理,它同样可以成为凝聚社会、强化稳定的重要力量。

上一则新闻华裔女自带便当上班 却接公司警告信
下一侧新闻全球各国政坛向右转 纷纷被“大小特朗普”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