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报道指出,亚洲廉价航空业正陷入困境。曾经是区域内增长最快的产业,如今却在高企的成本与日益激烈的竞争夹击下苦苦挣扎。
今年6月,澳洲航空(Qantas)旗下的捷星亚洲(Jetstar Asia)宣布停业,约500个岗位因此受到威胁,突显出廉航产业的脆弱性。根据预估,该公司截至6月止的财政年度亏损高达3500万澳元(约9726万令吉)。自2004年成立以来,捷星亚洲只有6年实现盈利。
捷星集团(Jetstar Group)首席执行员涂莉(Stephanie Tully)将亏损归因于不断上升的运营成本,尤其是与新加坡樟宜机场新航厦建设计划相关的费用调涨,耗资约30亿新元(约98亿令吉)。不仅如此,整个亚洲的机场收费也普遍上涨,加重了廉航的负担。
盈利能力低于全球同行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预测,今年亚太地区航空公司的平均利润率仅为1.9%,远低于全球平均的3.7%。高昂的劳工与地勤开销进一步压缩了廉航的盈利空间。
疫情时期航空业几乎停摆,许多亚洲航空公司受创严重,不得不依赖政府援助,新加坡航空、韩亚航空与大韩航空皆是如此。
需求与结构性挑战
过去五年,商务旅行显著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旅游,这种变化削弱了航空公司的复苏力。再加上中国经济放缓,需求进一步受挫。疫情过后,航空公司纷纷调涨票价以覆盖成本,但价格敏感型旅客因此却步。
纯廉价航空公司也承受来自全方位服务航空公司(FSC)的市场压力。虽然廉航为FSC贡献大量客流,但营收比例却相对偏低。例如,新加坡航空旗下的酷航(Scoot)去年承担了约三分之一的载客量,但仅贡献星航营收的12%。这种矛盾正迫使部分廉航重新审视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