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青年好心帮租客圆买屋梦,却因轻信而陷入债务风暴。
29岁的餐饮业者罗先生透露,位于沙登的一间双层排屋原本是他与家人同住的住所。后来搬迁后,房子租给一名印裔女子。2021年,该女子想买下该单位,但因银行只批得40万令吉贷款,尚欠15万令吉。对方苦苦哀求,他最终同意签下“友好贷款协议”,让对方在5年内分期偿还,每月2500令吉。
Advertisement
然而,对方仅履行8个月,总共还了2万令吉后便停止付款,理由五花八门:要照顾老人、弟弟被捕、结婚开销……就是避谈还款。罗先生坦言,疫情期间他一度选择宽容,但复工后情况依旧,对方依然推托不还。
更离谱的是,2023年他催债时,对方的两名弟弟甚至来电威胁:“别再烦我们姐姐,我们知道你住哪。”自去年底后,购屋者彻底失联。尽管他偶尔经过房子,仍看到对方一家居住其中,但基于安全,他不敢贸然上门。
“剩下的13万令吉不是小数目,我也没有靠山,这件事让我压力极大。”罗先生说,他已在9月24日正式报警。
甲洞社青团团长谢志威陪同召开记者会,并表明将协助跟进案件,社青团法律团队会介入,同时会发律师信及政党函件给对方。他提醒社会大众,这类“情感操控、博同情”的欠债手法并不少见,大家必须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