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津贴无疑是本周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除了大批民众为更新晶片故障的身份证而挤爆国民登记局,社交媒体上也出现许多网红与社团计算:300公升的汽油到底能让不同车款跑多少公里?最新的津贴模式又能比现有制度多省多少钱?与此同时,政府也积极宣传此举能为国库节省庞大开支。

然而,在喧嚣的讨论中,最核心的问题却被忽视——为何我国人民必须消耗如此大量的汽油?新津贴模式的推出,本质上是因为汽油补贴负担过重,压垮财政。但问题的源头在于我国对私人汽车的高度依赖。为什么人人都要开车?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高昂的养车成本,早已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却始终无法摆脱。

Advertisement

除了汽油支出,每天塞车耗费的时间、汽车维修与保险费用、车辆折旧,以及交通事故带来的风险与损失,都是车主无法逃避的负担。新闻上因车贷陷入破产的案例屡见不鲜,甚至有人因为负担不起维修费而弃车不顾。这些不仅是经济上的消耗,更加重了社会与心理压力,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今的津贴机制调整,充其量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或许能暂时减轻财政负担,却没有触及更深层次的结构问题:我国庞大的汽车数量,以及因过度依赖汽车所衍生的一连串社会代价。

若政府真正希望降低补贴支出,除了制度上的修补,更该思考如何从根本减少汽油消费。换句话说,要想办法让人民少开车。事实上,如果有更高效、便利、舒适的通勤方案,许多人宁愿不当司机,而是当乘客——不必费神开车,还能在路上休息,同时节省一切因汽车而生的负担。

因此,解决之道应是把节省下的补贴转向建设更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社会逐步从“全民开车”走向“更多乘客”。如此一来,不仅能削减汽油开支,更能缓解交通、减少事故、降低环境压力,全面改善国人的生活质量。

上一则新闻男星患糖尿病被迫截肢 MYDIN老板伸出援手
下一侧新闻一上厕所就容易昏倒 21岁女子怪病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