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人才外流”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值得我们冷静思考:那些远走他国的学子,真的是迷恋“外国的月亮更圆”,还是因为他们从求学到就业一路走来,从未感受到足够的公平与希望?
从国际经验看,教育与人才政策紧密相连,甚至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新加坡便是典型案例。许多马来西亚优秀生获得新加坡奖学金,毕业后必须在当地服务数年。等到合约期满,不少人选择留下,因为这里不只提供稳定的工作,还给予透明、公平的制度和顺畅的升学就业衔接。这种制度化的保障,自然让人才心甘情愿扎根。
回望中学毕业后的十多年,我的同学们有不少已在海外安家落户。有人凭奖学金一去不回,也有人先在本地读书,却因海外机会更好而选择离开。一位同学赴德国深造,如今在人工智能与机械领域发展顺利,历任德国与中国企业高管。他曾尝试回国发展,却发现环境、薪酬和机会都远不如海外,最终只能继续留在外地。
除了奖学金和就业制度,签证政策同样是吸引人才的手段。以日本为例,2006年设立的“投资经营签证”,2015年更名为“经营管理签证”。类似马来西亚的“第二家园计划”,但日本附加了更长期的保障——符合条件即可申请永久居留或国籍。日本人口老化严重,65岁以上人口已接近三成,而通过这种签证,不仅能带来资本和企业活力,还能让申请者的子女享受高质量教育,间接补足劳动力缺口。
大马也在经历结构性转变。根据大马统计局预测,2040年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达14.5%,青年人口则降至18.6%,两者差距逐渐缩小。生育率下降与寿命延长,意味着社会必须更倚重年轻劳动力。然而现实却是,国家辛苦培育的人才大批流失,贡献落在别国怀抱。教育投资原本该回馈社会,却因制度僵化与环境不友善,被他国“收割”。
人才选择留下还是离开,从来不只是经济账,而是信任与认同感的体现。若年轻人相信付出会得到公平回报,有合理的发展空间,自然愿意把未来与国家绑在一起。
因此,真正的关键在于制度本身。必须修复升学管道,改善就业条件,建立透明规则。唯有如此,才能稳住人才根基。否则,制度一旦掉链子,又怎能怪年轻人纷纷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