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经济部长拿督斯里拉菲兹警告,大马正面对数个潜在危机,若不及早处理,未来将付出沉重代价。他形容这些问题如同“定时炸弹”,其中包括生产力与价值创造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
他指出,国家的最大挑战在于教育与人才发展,因为这决定了我国能否从低价值制造业转型,迈向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若维持现有结构,20年内恐出现“去工业化”,届时经济增长引擎可能停摆。
拉菲兹是在“经济大挑战!人们怎么挺过来?”座谈会上发表上述言论,出席者还包括前国会议员潘俭伟、经济学家佐摩,以及拉曼大学教授黄锦荣。
他进一步指出,另一个隐忧是人口快速老龄化,预计在2043或2044年,我国将进入老龄社会,但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退休与医疗制度也未准备好。一旦没有连续十多年的财政投入,未来的医疗体系将难以承受庞大压力。他直言,解决这些难题需要长期执政与推行不受欢迎的政策,但以现有政治环境而言几乎不可能,因此国人唯有未雨绸缪,尽早储蓄自保。
在教育议题上,他批评现行政策未能缓解土著的不安全感,导致不同族群逐渐隔离。他坦言,许多家长选择不送孩子进入国民学校,是担心教育质量下降。这种缺乏跨族群互动的现象,从幼儿园延续到大学和职场,长期下去只会加深隔阂,难以培育互相理解和尊重的社会。
与此同时,潘俭伟在会上谈及燃油补贴,形容这是政治“烫手山芋”。他回顾,无论是前首相阿都拉还是2018年的希盟政府,推行汽油补贴合理化方案时都引来强烈反弹。他透露,现有的RON95针对性补贴将设有配额,并指出政府如今已掌握更全面的家庭数据,但这也意味着庞大的管理成本。
经济学家佐摩则强调,东盟必须坚持不结盟立场,避免卷入大国纷争。他认为,多边主义对区域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并批评美国以关税武器化经济关系,破坏世界贸易规则。
另一名主讲人黄锦荣提醒,财政改革应回归税收。他指出,过去十余年大马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借贷成本,所谓“国家将破产”的说法并不成立。但税收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直接税比例过高,间接税比重下降,导致财政结构失衡,加上营运开支不断膨胀,严重挤压发展预算。
他也坦言,尽管官方数据显示通胀率仅约2%,但人民的真实感受远比数字来得沉重。虽然薪资增长速度快于通胀,但因收入分配不均与生产力脱节,普遍民众仍感到生活压力加剧。
这场座谈会也吸引了社会各界代表出席,包括隆雪华堂会长颜登逸、秘书长杨安泰、陈嘉庚基金会财政潘沙、秘书长庄诒晶,以及民主与经济事务研究所总执行长艾拉阿查里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