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癌症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都接受过化疗,不少家属因此心痛追问:「是不是化疗害死了我亲人?」对此,台湾土城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吴教恩医生在脸书发文澄清,化疗在晚期癌症治疗的定位并非「根治」,而是为了延缓病情恶化、减轻症状,让病人多一些时间与生活品质。是否接受化疗,最终应尊重病人的自主决定。

吴教恩在粉专「肿瘤科吴教恩医师」中解释,化疗在医学上已应用逾半世纪,但大众常有误解,认为临终病人接受化疗才导致死亡。事实上,化疗的目标多是「缓和」与「姑息」,而不是彻底治愈。

Advertisement

在标靶药物与免疫疗法尚未普及的年代,化疗几乎是少数可用的武器,对部分癌症如淋巴癌、生殖细胞瘤效果显著,但对大多数晚期癌症,化疗只能暂时抑制肿瘤,难以根治。其主要价值在于控制病情、缓解疼痛或呼吸困难等不适,改善生活质量,并争取宝贵的时间。

他举例指出,早期数据显示,未治疗的晚期肺癌或胰脏癌患者平均存活约 3 至 4 个月,若接受化疗则可延长至 6 个月甚至一年。虽然治愈率极低,但这段多出来的时间,可能让病人得以完成心愿,或与家人多相处一些日子。

至于是否接受化疗,吴教恩认为,应由病人自己选择。接受治疗可能换来存活延长与症状改善,但需承受副作用;若放弃,则要面对病情迅速恶化、生命较快走到尽头。

他补充,随着标靶药物与免疫治疗的出现,部分癌症的治愈机会已提高到 20% 至 30%,虽与过去几乎为零相比有显著进展,但「治愈」仍是医学界相当谨慎的字眼,因为即便病情受控多年,仍可能在 5 到 10 年后复发。

吴教恩强调,化疗的角色是「控制,而非根治」。随着药物组合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副作用较过去已明显减轻。理想的未来是让癌症逐渐转变为一种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而不再是短期内必然致命的疾病。

上一则新闻神秘男乱入婚礼 新娘以为是跟踪狂
下一侧新闻砂拉越经济靠棕油撑起 却陷全球挑战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