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STPM(大马高等教育文凭)尖子生遭大学拒录的课题再度引发争议,社会舆论沸腾。高教部长赞比里随即出面回应,呼吁“别再吵了,不要把它政治化”。然而,牵涉到孩子前途的问题,人民怎可能保持沉默?

长期存在的矛盾

马来西亚大学录取机制并非新鲜事。几十年来,UPU系统就是把STPM、大学预科班(Matriculation)、大学基础班(Asasi)成绩放在同一框架下比较。看似统一的标准,却年年掀起质疑。原因很简单:当大量满分考生竞争有限学额时,决定谁能入学的因素,已不仅是成绩,而是政策、配额与制度的复杂博弈。

Advertisement

STPM被视为“艰难赛道”,学生得用两年拼搏才有机会拿到满分。但与之相比,Matrikulasi或Asasi的考生似乎更容易在录取上占优势。这让不少STPM考生和家长心中不平:走了最难的路,却未必得到最公正的对待。

制度的公平性质疑

部长要求大家“不要炒作”,但大学录取制度本来就是政策性的安排,又怎能与政治切割?如果制度真公平,民众最多只会感叹“孩子运气不好”。可偏偏问题年年重演,说明偏差已不是个别案例,而是结构性的。

所谓“上诉机制”,其实是另一轮竞争,只有极少数人能改写命运,大多数考生依旧得接受第三、第四志愿的安排。部长说全球都没有国家能满足所有人第一志愿,话虽不错,但全球也少有像大马这样,把性质不同的考试成绩强行放在同一篮子比较,却又未能妥善化解公平争议。

不能以“延续多年”为理由

支持者常强调,大学预科班制度已存在多年。但“存在已久”并不等于合理。新经济政策也延续半个世纪,难道就不能检讨?若STPM与预科班之间的差距持续制造“不公平”的观感,这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不是一句“别吵”就能搪塞。

赞比里甚至暗示,批评制度的人自己也曾在体系中受益,因此没有资格指责。可制度改革,本来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上一代能在不完美的体制下生存,不意味着下一代就该无条件吞下同样的不公。

青年的信任危机

最无奈的,还是那群为了前途熬夜苦读、拼到近视驼背的学生。他们不是为了成为政治筹码而努力,而是想凭实力换来更好的未来。如果连这点希望都被“制度框架”消磨掉,国家又如何对他们说“努力会有回报”?

大学录取制度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国家治理的试金石。公平透明的制度能培养信任与归属感;反之,若年轻人18岁就开始怀疑制度的公正,将来如何让他们对国家认同与爱护?当政府在各种计划里宣扬民主、宪政与爱国,却在实践中让制度公信力受质疑,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面对问题,才是答案

与其叫人民“别吵”,不如勇敢推动检讨,让学生相信“公平真实存在”,他们才会对未来抱有信心。教育制度关乎的不只是个体的前途,更是国家的未来。

就在写到这里时,我收到黄煜轩的讯息。他感动于我之前替他发声,也称赞我为赵明福案挺身而出。他说,他要学习这种精神,为不公的教育制度抗争到底。

我由衷祝福他,并送上一句话:“爱闹的孩子,才有糖吃。”

上一则新闻榴莲不能带上飞机 5人30分钟狂吃5.5kg崩溃
下一侧新闻被当玩具拖行6公尺 女婴被恶犬撕咬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