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部长法米日前点出一个关键问题:不少曾领取慈悯援助金的人,在找到工作或薪水调升后,就被自动剔除在受惠名单之外。他呼吁政府重新检视相关资格机制,因为现实中许多家庭即便收入略有增加,依旧难以摆脱经济压力。

薪水上涨 ≠ 生活改善
在数据上,薪水增长似乎意味着生活改善,但现实却往往截然不同。微薄的加薪幅度,根本抵不过通货膨胀与生活成本的飞涨。结果是:工资单上的数字增加了,可钱包里的压力却更沉重。如果政府仅凭“收入超过门槛”就一刀切地取消援助,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将被迫掉出安全网。

Advertisement

慈悯援助金的核心意义
这项援助计划从来不是单纯的现金补贴,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弱势群体不会被遗忘。若执行过程过于僵化,只盯着冰冷的薪水门槛,就偏离了“慈悯”的初衷。举例来说,一名单身人士与一位需养育三名孩子的家长,即便月薪相同,生活负担却是天壤之别。若不考量家庭责任,仅凭收入判断,政策将失去公平。

评估必须更人性化
决定资格的标准,应当把家庭人口、赡养人数、长期病患或残疾人士等情况纳入考量,衡量实际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制度需要更具弹性,能够依据通胀、基本食品价格和区域生活成本作定期调整,避免一些人仅仅因为“刚好超过门槛”就失去援助。

更重要的是,社会上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如单亲家庭、长期病患照护者、残疾人士、或负担年迈父母的中低收入者——即便账面上收入不低,也常因现实困境而处于高度脆弱状态,他们理应继续获得支持。

援助金不是施舍,而是保障
行政机构往往偏爱单一收入门槛,因为操作简单,但这种“以数字治国”的方式忽略了真实的人生百态。人民的生活不是统计表上的冰冷数据,而是柴米油盐的每日挣扎。

慈悯援助金要真正体现“精准援助”,就必须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薪水调升本应带来希望,而不是成为失去援助的理由。援助金也不该被视为施舍,而是社会安全网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下,人民最怕的不是薪水被看见,而是困难被忽视。只有把家庭责任、生活成本与社会脆弱度都纳入考量,慈悯援助金才能名副其实。否则,“加薪”只会成为新的焦虑,而“慈悯”二字,也将被掏空温度与意义。

上一则新闻顾小孩还喝醉 女子压死4月女婴
下一侧新闻短短6年葬送掉2770亿 大马的贪污已造成国家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