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信用分数几乎等同于个人身份的“通行证”,没有信用纪录就像隐形人般寸步难行。一名韩裔移民女性曾深陷这种困境,被贴上“信用幽灵”的标签,租屋、贷款买车屡屡受挫。然而,她却将挫折化为动力,创办金融科技公司,专为没有信用历史的人群提供解决方案,仅用一年就带领企业创下超过2000万美元(约8413万令吉)的营收。

从“信用幽灵”到创业者

据《CNBC》报道,现年38岁的Kristy Kim出生于韩国,11岁独自移居美国。2011年,她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毕业,进入旧金山的投资银行业。本以为是新生活的起点,却因没有信用分数而频频碰壁。

Advertisement

她在找房子时,被房东视为高风险租客,多次遭拒。没有亲友能作保证人,Kristy只好转向Craigslist(分类广告网站),靠直接沟通才说服房东勉强租给她。她强调自己有稳定收入,还愿意让房东联系主管背书,才算“破格”租到第一间公寓。

买车挫败,点燃创业契机

真正让她下定决心创业的,是买车时的尴尬。她申请贷款屡遭拒绝,只能亲自带着收入和存款证明找银行求助,却因内部流程被拒之门外。最后,她不得不向韩国家人借钱,全款买下一辆二手车。

Kristy感叹:“这套体系太落后、太低效,不仅让我损失了现金,车商少了一笔生意,银行也失去了潜在客户。”

金融科技改变规则

这些经历让她意识到,这是许多移民和年轻人普遍面临的障碍。于是,她创立了金融科技公司 TomoCredit,专为缺乏信用纪录的人群设计金融工具,协助他们建立信用、改善财务状况。短短数年,公司就快速成长,去年营收突破2000万美元。

“没有信用,不代表失败”

回首经历,Kristy坦言,曾经因为没有信用分数,她感到挫败甚至羞耻。但随着经验累积,她明白问题不在个人,而是制度的局限。

她说:“我希望更多人,尤其是移民,能感受到被赋权,而不是被羞辱。没有信用分数,并不是丢脸的事,只是我们还没被纳入这个体系。”

Kristy从“信用幽灵”到金融科技创办人的故事,正是对制度挑战最有力的回应。

上一则新闻针对性RON95补贴要来了 部分群体恐将被遗漏
下一侧新闻砂拉越医疗告急 医护抢手却不肯来任职